回覆列表
  • 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佛教裡面的“有”是指緣起中的因果,《宗鏡錄》裡講“因果不亡曰有”,通俗的講就是三世輪迴,它有四種,或者說是四個階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我們先介紹一下“緣起”,然後再認識四種“有”,最後彙報什麼叫“不受後有”。

    緣起,一切佛法的核心!

    整個佛教的經典,都是圍繞“緣起”兩個字展開的,“緣起”簡單的講就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我們拿到一部所謂的佛家經典,用三法印一對照,就能識別出它的真偽。

    “諸行無常”,這個“行”就是五蘊中的行蘊,包括了我們一切的心理活動,以及它們各個階段的不同狀況,小乘經典中共計六十種,大乘經典七十五種,這個就很複雜了,我們在此略去。

    “諸行無常”是講我們的心理狀態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可以把它們想象成“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遠看很安靜,但實際上是一個個念頭乍生即滅,後念接前念,一刻也沒停過,“無常”就是不斷變化的意思。

    “諸法無我”,這個“我”就是事物的本質,什麼叫本質?不依靠其它任何因素的單獨存在,就叫本質,既然是“我”嘛,當然不能允許任何“他”的成分存在,比如基本粒子,這種東西佛家堅決否定,現代科學也沒有實錘。總之皆由“他”構成,沒有真正的“我”,這個就是“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前面“諸行無常”針對的是人,或其它生命,“諸法無我”針對的是物,我們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認為“我”是真實的,“物”也是真實的,而且心甘情願的為“我”做一切事,不惜為它而得罪全世界,芸芸眾生各自之間這種猛如虎的操作,都給自己留下了無處不在的隱患——苦。

    前生造下了苦因,今生得苦果,今生再造苦因,來生接著受苦,如此因果鉤連,迴圈往復而輪轉不息。只有到了“涅槃”狀態才會停下來,“涅槃”是古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寂靜的意思,還有的叫“般涅槃”、“大般涅槃”,都是這個東西,前面加的內容,無非是起些強調作用。

    比如“般涅槃”,這個“般”就是徹底、完全、圓滿等意思,“大般涅槃”,“大”的意思又是特別、非常等等。總之“涅槃”就是寂靜,寂靜就是結束痛苦,就是徹底截斷“三千尺”的痛苦瀑流,怎麼結束?就要先從明白三法印這個緣起道理開始。

    不受後有,徹底截斷生死流!

    前面講到四種“有”,也就是因果的四個階段,“生有”和“死有”都是一剎那,前面是投生,後者是捨生,一剎那就完成了,說“生有”前,先說一下“中有”,這裡的“有”我們可以理解為構成我們生命的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蘊。

    除了三界中的無色界,所有的生命都由五蘊構成,這個也是緣起,生命也是無“我”的,同樣由五蘊這五個“他”構成,每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構成一期生命,在此生已死,來世未生之間,有一個空檔期,這個階段,就叫“中有”,也叫“中陰”,或“中陰身”,“陰”就是隱,看不見的意思。

    兩期生命中間,有一個階段是隱匿不見的,所以叫“中陰”,雖然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所以又叫“中有”,這是一個緩衝階段,由上一期向下一期衝刺,很重要的一個階段。

    “生有”就是指這個“中陰身”與父精母卵結合了,中陰、精、卵三者結合的一剎那,就是“生有”,這個生命就開始了,你是富二代還是官二代,貧二代還是窮二代,這一剎那就決定了,三個條件少一個都是不行的,這在佛教裡叫“緣缺不生”。

    一剎那“生有”後就是“本有”,入胎、住胎、出胎、嬰兒,一直到中年、老年,都屬於這個階段,最後就是“死有”,也很快,一口氣上不來就交待了,也是一剎那之間。

    所以“四有”裡面,“生有”和“死有”很快,“中有”和“本有”則時間不定,“本有”有的長命百歲,有的胎死腹中,不一而足,“中有”少則一剎那,這邊一死,那邊馬上投生,多則七七四十九天,一定要投生,這就是我們民間為什麼會有頭七、二七,乃到七七這個風俗的原因。

    明白了“緣起”和“四有”,我們就明白到底什麼是“不受後有”了,其實也就是不再經受輪迴的意思,從此刻開始,後面的“四有”永遠不再重演了,這就叫“不受後有”。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佛教信徒經過修行,斷除了一切“後有”的因,把輪迴的根子給掐了,因沒有了,果自然也就沒有了,生死的因是“無明”,也就是因智慧不夠用而帶來的一系列愚昧,什麼愚昧呢?就是緣起道理、三世因果的愚昧,透過修行明白了這個,不造因了,自然就沒果了。

    總結

    總之,佛教的典籍看起來很多,其實道理就倆字——緣起,緣起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通俗的講,就是有因必有果,無因不成果。痛苦只是一種結果,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之前積累了痛苦的因,這就是因果。從果上解決不了問題,要從因上解決,這就是明白因果道理的價值。

    那麼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怎麼做,很簡單,八個字: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那又該以什麼為核心來貫徹這八個字呢?更簡單,兩個字——無我,我們認為真實有的這個“我”其實是不存在的,都是由“他”構成的,把這個焦點拔掉,載體沒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至於怎麼拔,佛教的各類經典裡,都在講這個問題,這需要有心的朋友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了,總之道理上的東西,最重要的部分,我們今天都介紹了,祝大家修業有成,不受後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人寧願花5-6千或以上買一臺蘋果手機,卻不願意花一千塊錢配副眼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