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讀作“膽”)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彭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西南的銅山縣。據《彭門記》記載:顓頊的玄孫彭祖共活了七百六十七歲,死後埋在此地,所以此邑號稱“彭城”。春秋時是宋的領地,戰國時期分屬楚國,西楚霸王項羽曾把彭城作為自己的都城,漢滅楚後,設徐州,彭城在徐州治下。京劇“三國戲”中有一段唱叫做《讓徐州》,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唐天寶年間改徐州為彭城郡,也就是蘇軾在這首《永遇樂》中所說的“彭城”。
這樣看來,這彭城委實是一座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的古城了。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32歲的的蘇軾服父喪期滿回到朝中,因與正在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受到攻擊與誣陷,在朝中身心俱疲,無法立足,於是請求外放,被任命為杭州通判,後又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府。元豐元年(公元1078)十月中旬,蘇軾正在徐州任上,一年多之後,別有用心的人竟以莫須有的“烏臺詩案”幾乎置蘇軾這位全才的大文人於死地。
這就難怪蘇軾在夜宿“彭城燕子樓”的時候,會產生那樣深沉、惘然、恍然如夢、又無限惆悵的思感了。
中唐大詩人白居易有《燕子樓詩》三首,其詩序中有這樣的記載:“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名盼盼,喜歌舞,雅多風態。予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予回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一歡而去,爾後絕不相聞……昨日司勳員外郎張仲素繢之訪予……雲‘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據載,“出盼盼以佐歡”的,是張尚書(禮部尚書張建封)的兒子張愔(時任工部尚書),但時人都認定是張建封,所以蘇軾也採用此說。
文化古城,文化名士,才子佳人,當這些高品位的稀缺元素座標於時空的某個點位上的時候,必定會產生千古傳頌的佳作,而這首《永遇樂》即是最好的佐證。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開篇即寫夢境,是電影手法吧?長鏡頭向前搖去,園中闃寂無人,但見明月清風,好一個清涼雅緻的所在!曲沼迴廊,菡萏扶風,清露垂塘,游魚撥剌,這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的詩畫境界,可憾可嘆的竟是一個無人喝彩!寫到此,我想起了當代大詩人流沙河《就是那一隻蟋蟀》中的句子:“想起野塘剩殘荷”,荷本人間美事物,一旦“西風愁起碧波間”,便“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了,何況其孑遺乎?更加之以荒煙蔓草之中、人跡罕至之野塘乎?美好的事物不能被人所賞識,這在其本身,該是何等的大不幸!如今蘇軾就把我們帶入了這樣一個有其大美,卻也蘊其大不幸的環境之中,所以我說,這首詞的開篇,便以先聲奪人之勢,使讀者被深深地吸引而難以自拔了。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這三句寫詩人從美好的夢境中被驚醒。紞如,形容更鼓之聲,出自“紞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晉,吳人歌)宋黃庭堅也有“相思牛羊下,城鼓寒紞紞”的句子。那麼,一枚黃葉,何其輕柔也,為什麼詩人寫用這個帶有金石之聲的“鏗”字來形容它的猝然飄落呢?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大多知道農家多是用窗紙糊在窗欞上的,秋來天氣高爽,窗紙緊繃;即令是一枚黃葉飄落之上,也會作金屬之聲,這聲音在暗夜中和紞紞鼓聲一齊墜落,確能驚人心魄,更何況我們還謹記“一葉落而天下秋”的警句呢,於是乎,美夢不再,惟剩心緒黯然。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覺,應讀作“叫”,覺來,就是醒來;人醒夢去,痴心尋夢,只有茫茫沉夜,哪裡還有它的影子?行遍,這個“遍”字下得好,有質感,有力度,出情境,寫得極迫切,極沉痛。
大夢初醒,美夢、美景、美人,一切可喜可賀之事俱付厥如,夢醒之痛,痛何如哉!魯迅先生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處可走。”誠哉,斯言,於我心有慼慼焉!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宦海的沉浮,生活的擠壓,令人心生厭倦,於是乎,“式微,式微,胡不歸?”望故園,心眼若穿,“斷”字下得斬釘截鐵,望了又有何用,須知“官身不由己”呀!
回到現實“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佳人,實指盼盼,虛指美好的期盼,而這些美好的東西都不復存在,甚至一去不可復返了。夢醒之後,才發現一切皆空!
“大夢我先覺”,詩人終於明白了一條哲理:“古今如夢”,但芸芸眾生又“何曾夢覺”呢,他們只知蠅營狗苟,“但有舊歡新怨”,溺於俗物瑣事津津樂道而不能自拔。
你站在小樓看風景,你何嘗又不是別人眼中的風景?“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我蘇東坡慨嘆他人執迷不悟的這一幕,後人也會有所慨嘆的吧?
蘇子瞻哦,你穿越時空的慧眼看到了:是我在慨嘆,我在慨嘆你憑著超乎常人的才華,所站立著的足下,正是時代、社會、人文、情感的邊緣;這邊緣,很少有人能夠企及……
這首詞,乃是我的最愛,它文詞幽美,意境濃摯,情感豐厚,一唱三嘆;讀之,思之,令人冥冥中大有“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讀作“膽”)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彭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西南的銅山縣。據《彭門記》記載:顓頊的玄孫彭祖共活了七百六十七歲,死後埋在此地,所以此邑號稱“彭城”。春秋時是宋的領地,戰國時期分屬楚國,西楚霸王項羽曾把彭城作為自己的都城,漢滅楚後,設徐州,彭城在徐州治下。京劇“三國戲”中有一段唱叫做《讓徐州》,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唐天寶年間改徐州為彭城郡,也就是蘇軾在這首《永遇樂》中所說的“彭城”。
這樣看來,這彭城委實是一座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的古城了。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32歲的的蘇軾服父喪期滿回到朝中,因與正在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受到攻擊與誣陷,在朝中身心俱疲,無法立足,於是請求外放,被任命為杭州通判,後又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府。元豐元年(公元1078)十月中旬,蘇軾正在徐州任上,一年多之後,別有用心的人竟以莫須有的“烏臺詩案”幾乎置蘇軾這位全才的大文人於死地。
這就難怪蘇軾在夜宿“彭城燕子樓”的時候,會產生那樣深沉、惘然、恍然如夢、又無限惆悵的思感了。
中唐大詩人白居易有《燕子樓詩》三首,其詩序中有這樣的記載:“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名盼盼,喜歌舞,雅多風態。予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予回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一歡而去,爾後絕不相聞……昨日司勳員外郎張仲素繢之訪予……雲‘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據載,“出盼盼以佐歡”的,是張尚書(禮部尚書張建封)的兒子張愔(時任工部尚書),但時人都認定是張建封,所以蘇軾也採用此說。
文化古城,文化名士,才子佳人,當這些高品位的稀缺元素座標於時空的某個點位上的時候,必定會產生千古傳頌的佳作,而這首《永遇樂》即是最好的佐證。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開篇即寫夢境,是電影手法吧?長鏡頭向前搖去,園中闃寂無人,但見明月清風,好一個清涼雅緻的所在!曲沼迴廊,菡萏扶風,清露垂塘,游魚撥剌,這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的詩畫境界,可憾可嘆的竟是一個無人喝彩!寫到此,我想起了當代大詩人流沙河《就是那一隻蟋蟀》中的句子:“想起野塘剩殘荷”,荷本人間美事物,一旦“西風愁起碧波間”,便“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了,何況其孑遺乎?更加之以荒煙蔓草之中、人跡罕至之野塘乎?美好的事物不能被人所賞識,這在其本身,該是何等的大不幸!如今蘇軾就把我們帶入了這樣一個有其大美,卻也蘊其大不幸的環境之中,所以我說,這首詞的開篇,便以先聲奪人之勢,使讀者被深深地吸引而難以自拔了。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這三句寫詩人從美好的夢境中被驚醒。紞如,形容更鼓之聲,出自“紞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晉,吳人歌)宋黃庭堅也有“相思牛羊下,城鼓寒紞紞”的句子。那麼,一枚黃葉,何其輕柔也,為什麼詩人寫用這個帶有金石之聲的“鏗”字來形容它的猝然飄落呢?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大多知道農家多是用窗紙糊在窗欞上的,秋來天氣高爽,窗紙緊繃;即令是一枚黃葉飄落之上,也會作金屬之聲,這聲音在暗夜中和紞紞鼓聲一齊墜落,確能驚人心魄,更何況我們還謹記“一葉落而天下秋”的警句呢,於是乎,美夢不再,惟剩心緒黯然。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覺,應讀作“叫”,覺來,就是醒來;人醒夢去,痴心尋夢,只有茫茫沉夜,哪裡還有它的影子?行遍,這個“遍”字下得好,有質感,有力度,出情境,寫得極迫切,極沉痛。
大夢初醒,美夢、美景、美人,一切可喜可賀之事俱付厥如,夢醒之痛,痛何如哉!魯迅先生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處可走。”誠哉,斯言,於我心有慼慼焉!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宦海的沉浮,生活的擠壓,令人心生厭倦,於是乎,“式微,式微,胡不歸?”望故園,心眼若穿,“斷”字下得斬釘截鐵,望了又有何用,須知“官身不由己”呀!
回到現實“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佳人,實指盼盼,虛指美好的期盼,而這些美好的東西都不復存在,甚至一去不可復返了。夢醒之後,才發現一切皆空!
“大夢我先覺”,詩人終於明白了一條哲理:“古今如夢”,但芸芸眾生又“何曾夢覺”呢,他們只知蠅營狗苟,“但有舊歡新怨”,溺於俗物瑣事津津樂道而不能自拔。
你站在小樓看風景,你何嘗又不是別人眼中的風景?“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我蘇東坡慨嘆他人執迷不悟的這一幕,後人也會有所慨嘆的吧?
蘇子瞻哦,你穿越時空的慧眼看到了:是我在慨嘆,我在慨嘆你憑著超乎常人的才華,所站立著的足下,正是時代、社會、人文、情感的邊緣;這邊緣,很少有人能夠企及……
這首詞,乃是我的最愛,它文詞幽美,意境濃摯,情感豐厚,一唱三嘆;讀之,思之,令人冥冥中大有“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