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舟亢5661
-
2 # 紅羽翼騎兵
非常難換算
我參考廣大遊戲的設定相對簡單分析一下,不完善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首先設定一個大前提,三種兵之間裝備處於同一技術水平,其次不考慮士氣之類問題,最後按照滿分10分測算戰鬥力。
最好換算是輕騎和重騎。
輕騎注重速度,戰場中主要是遊走機動騷擾;平時做偵查和前哨,破壞敵人後方等。古代戰爭輕騎作用非常重要,經常可以逆轉戰局。
評分衝刺速度10,戰術機動10,戰略機動10;衝擊殺傷能力6到7;刀劍防禦6;弓箭防禦6.
重騎注重衝擊力,戰場中就負責衝破敵陣,通常一兩個回合致命衝擊敵人就崩盤。重騎兵防禦力最高,攻擊力最強,是古代戰場頂級兵種,不過平時需要很多後勤服務。
評分衝刺速度8,戰術機動6,戰略機動4;衝擊殺傷能力10;刀劍防禦10;弓箭防禦10.
步兵主要分遠端兵,盾劍兵,長槍兵三大類。遠端兵就是弓箭手,弩手,標槍兵等等;盾劍兵一定有面盾牌用於保護自己和其他戰友,武器不定是劍,刀,鋤頭,錘子,斧頭都可以;長槍兵用長兵器,主要是長矛,這個兵種最炮灰,有最重要,戰力下限極低,上限又非常高,很難說清楚。
評分
遠端兵:戰術機動3,戰略機動4,10刀劍防禦0-3,弓箭防禦0,遠端攻擊10,
盾劍兵:戰術機動1-3,戰略機動4,刀劍防禦5-10,弓箭防禦6-10,近戰5
長槍兵:戰術機動3,戰略機動4,刀劍防禦3-7,弓箭防禦3,近戰1-8
步兵作戰靠陣型,不同陣型效果對步兵戰力有不同加成,很難評分。
實戰中地形對各兵種影響很大,樹林騎兵就很難作戰,大平原是騎兵的天下,攻城戰是步兵專場等等。
-
3 # 史話戲說
古代部隊的人員素質天差地別,裝備各不相同,又各有各的職能,哪有能把戰鬥力量化、換算的?歷史上存在過的部隊都有其作用,但是要想列一張表出來、上面寫著“x數量輕騎兵=y數量重騎兵=z數量步兵”,不好意思,不可能的。
舉幾個比較單純的例子吧。
中世紀的西班牙和蘇格蘭都產輕裝步兵,他們看起來也很像:護甲極少、出身平民、廣泛使用各種投射武器(從標槍到弓箭都有)、近戰武器混雜。但是在實際上,西班牙的輕步兵被廣泛作為山地輕步兵僱傭,進行襲擾或者前哨戰,而蘇格蘭的這些“輕裝步兵”經常被蘇格蘭人當作一般步兵來使用,支援他們的槍陣。這使得這兩批人在不同戰場上的表現完全不一樣。戰術、習俗甚至是文化就是會導致這樣的差別,這種差別如何量化?
十四世紀的法國騎士和英國騎士,實際上在素質上沒什麼區別,大家都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士和軍事承包人。但是在普瓦捷戰役中,英國下馬騎士是站在陣地上、等著法國下馬騎士走過來的,而法國騎士冒著箭雨跋涉,在路上消耗了大量體力,因此在近戰中被英華人擊潰。英國騎士和法國騎士的交換比難道不應該接近1:1嗎?但是影響戰鬥結果的要素實在太多了,這樣的干擾完全無法排除,因此戰鬥結果千差萬別。
我們平時說這支部隊戰鬥力如何、那支部隊戰鬥力怎樣,其實只是習慣性的說法。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這樣一件事:一支部隊在每場戰鬥中表現出的戰鬥力都是不一樣的。戰術、開戰前的狀態、老兵比例、後勤補給、偶發事件、甚至開戰當天的早飯吃的是什麼,都是會影響部隊表現的。所謂的“精銳”之所以是精銳,也是因為能在各種情況下維持一個較高水平的發揮,不在陰溝裡翻船。打斯坦福橋戰役和黑斯廷斯戰役的,還是同一支盎格魯-撒克遜部隊呢,然而戰前和戰時的種種事件,以及對手和戰場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兩場戰鬥中能發揮出的戰鬥力完全不同。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部隊也是如此。對於歷史上的戰役,我們也只能具體事例具體分析。
-
4 # 一個嬰幼兒奶粉小哥
如果是現實中的古代戰鬥的話,沒有很絕對的回答,一般而言我們知道重騎兵是用來衝擊對方陣型的,就像現在的坦克一樣,但是重騎兵有個弊端,因為人馬都覆蓋重甲,機動性必然有限,而且全身的重甲成本也很高,一個重騎兵必然會配備兩個輔助士兵,一個大統一的朝代很少有超過五千重騎兵的。比如唐朝的重騎兵李世民的玄甲軍也不過三千人。重騎兵一般只適合在平原上雙方衝陣,如果對方不和你正面對壘重騎兵的用處也就沒有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對付遊牧民族時候重騎兵很少有用武之地。而輕騎兵重在機動性,主要負責迂迴包抄,騷擾對方,追擊潰散的敵軍和突擊沒有防備對方如果讓輕騎兵去衝擊結陣的步兵就等同於送死,在輕騎兵對抗步兵時候是透過不斷的騷擾來消耗對方精力,從而在對方疲憊不堪時候發起致命一擊。但是在山地條件下步兵一旦設伏,重騎兵也好輕騎兵也罷也只能敗退。輕騎兵對抗步兵也是,透過不斷機動來消耗重騎兵體力從而發起致命一擊。比如蒙古騎兵和西方重騎兵之戰
回覆列表
這又不是遊戲,無法量化,更沒有什麼換算不換算之說。況且輕重騎和步兵之間只存在相對的優劣勢關係,但是古代戰爭不乏步兵擊潰騎兵,輕騎擊敗重騎的例子。岳家軍擊潰鐵浮屠就是個很好的案例,歐洲波蘭輕騎兵擊敗立陶宛重灌騎士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問題就在於雙方將領如何因地制宜,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才是左右一場戰爭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