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56308894158

    只要價格大於可變成本,就要一直做下去,因為能彌補固定成本的損失,如果你不做,你賠的更多。舉個栗子:你開店買了一臺裝置,賣烤雞,此外你還租了一間門面,裝置和門面的租金就是固定成本,結果一個月下來,你發現平均總成本要大於平均總收入,比如每賣一隻烤雞的平均總成本是25元,而一隻烤雞隻能賣22元,那你到底要不要繼續做下去呢?你發現平均固定成本是10元,因為銷量小,所以平均固定成本大。那麼平均可變成本就是15元,這平均可變成本包括你買雞的錢,以及一系列費用,總體而言是小於售價的,你就要堅定地做下去,賣的烤雞越多,你的平均固定成本攤的越薄,這就叫規模效益。什麼情況下堅決不做了呢?就是你的售價連平均可變成本都無法cover時,那你就看著辦吧,想要市場還是想要現在。現在是不是明白一些了?我家門口有一家椒麻雞店,一隻賣50元,店面很小,就只有一個人開店;還有一家離我家八站路的椒麻雞店,一隻賣35元,店面很大,有好幾個人在賣,而且一賣就是幾百只。這兩家店的椒麻雞味道和大小都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第二家店能比第一家便宜15元?就是因為規模效益,每天生產幾百只椒麻雞的和每天生產幾十只椒麻雞的平均固定成本是不一樣的,前者明顯比後者低,而平均可變成本其實都差不了太多的。你可能要說,賣50元一隻的椒麻雞店可能很快就開不下去了吧,其實不是,人家照樣開的好好的,為什麼呢?因為一件商品的成本,並不是只包含材料、房租、人工這些顯性成本,還包括一些你看不到的隱性成本。50元的椒麻雞,我下樓就可以買到,而35元的椒麻雞,我要坐車過去,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買到,我也會綜合考慮成本收益,是時間重要還是十幾塊錢的差額重要,換句話說,如果我比較閒,那麼我的時間可能不值十幾塊錢,那我就應該去坐車買35元的椒麻雞;如果我比較忙,那麼我的時間可能要比十幾塊錢更值錢,那麼我就會買樓下的椒麻雞。所以關鍵看售價能否cover平均可變成本,你買一隻雞要花20元,你不可能加工好之後15元賣出去吧,就是這個道理。

  • 2 # 使用者9147460208505

    這個是經濟裡面的一些概念。

    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

    平均成本=總成本/銷量

    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銷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銷量

    邊際成本=總成本的導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克隆模式正式上線,你期待什麼樣的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