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社會化的涵義 人的社會化是指人接受社會文化的過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剛剛出生的人,僅僅是生理特徵上具有人類特徵的一個生物,而不是社會學意義的人。在社會學家看來,人是社會性的,是屬於一種特定的文化,並且認同這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個體。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具備這些品質,因此他(她)必須渡過一個特定的社會化期,以熟悉各種生活技能、獲得個性和學習社會或群體的各種習慣,接受社會的教化,慢慢成人。
二、人的社會化的功能 從文化角度看,人的社會化是文化延續和傳遞的過程,個人社會化的實質是社會文化的內化。著名美國社會學家w.奧格本對社會現象中的文化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個人接受世代積累的文化遺產,保持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社會生活的延續。這種觀點反映了人的社會化在文化延續中的重要性。 從社會結構角度看,學習、扮演社會角色是社會化的本質任務。帕森斯曾說,社會沒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須使人們知道社會對不同角色的具體要求就可以了。他認為角色學習過程即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逐漸瞭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領悟並遵從群體和社會對自己的角色期待,學會如何順利地完成角色義務,其功能在於維持和發展社會結構。
三、人的社會化的內容 社會化的內容非常廣泛,這裡我們從三種角度來概括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一)促進個性形成和發展,培養自我觀念 個性(Personality也譯為人格)與自我(self)產物。 人格是指人的個性特徵及其所持的價值標準,它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生理、心理素質和社會行為特徵的總合。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受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所受教育的影響,以及他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的影響,社會化對於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徵,但是在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性之間也存在共同點,即都應是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個性。社會學研究社會化問題就是要促進這種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個性與社會價值標準吻合.能夠有效地參予社會生活,社會學稱之為個性調適或人格調適。相反,如果兩者脫節,不能有效地參予社會生活,稱為人格解組。 個性的核心內容及形成、發展的標誌是自我。自我也稱自我意識、自我觀念,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覺察和認識。
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況:身高、體重、形態等;對自己的心理特徵: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在社會和群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認識自己的內心活動。 現實生活中.同一社會化模式培養的社會成員並不完全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性。因為,社會化不僅僅是社會教化,個人學習社會文化,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的過程.同時也是個人透過學習,積累社會知識,發展和形成自己個性的過程。人的個性,以先天素質為基礎,受環境制約、影響,隨著個人社會化的程序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一方面,社會化使得生活在同一個民族、困家,同一個階級、階層,同一時代的人的個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即每人的個性中都會內在地包含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等共性的東西。這是社會文化傳遞的結果。如不同國家的國民性就是寓於其社會成員個性之中的共性因素。
另一方面,社會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個性的個人。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遺傳因素;
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三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具有能動作用。雖然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會有某種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約自己的活動,但面對社會,個人並非是消極被動的,在一定範圍內擁有選擇餘地。因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徵合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完全相反。
因而,社會化既造就了人的社會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獨特個性,是人的社會共性與獨特個性的有機統一過程。
(二)內化價值觀念,傳遞社會文化 社會化研究文化的傳遞模式,認為社會化是社會文化的傳遞過程,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化的內容就是個人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 一般說來,社會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價值體系、社會規範兩大部分。個人透過社會化過程將社會價值觀念內化,學習和掌握社會規範。在社會學看來.這一過程對於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及自我觀念的完善,以及個人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要正常執行,人與人交往要順利進行,都要有一定的行為規範。正是社會化的過程把各種規範灌輸給兒童,使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成為一個遵紀守法、彬彬有禮的公民。對於社會的意義在於,這一過程事實上就是社會文化的繼承、傳遞和延續。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養社會角色 社會化研究的社會結構模式認為,社會要使人們知道社會對不同角色的具體要求。社會化過程就是角色學習的過程,角色學習首先必須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專門技能的掌捏為基礎,在此基礎上了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關係中的地位,按社會結構中所規定的規範行事。 初生的嬰兒除了吸奶等本能外,對其他生活知識一無所知。父母首先承擔起傳授生活知識的任務,教孩子說話、吃飯、穿衣,並且是運用一定的文化模式來傳授基本生活知識的。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大多是子承父業,因此職業訓練大多在家庭中進行。在現代社會,職業訓練多由專門的學校、企業來完成。 社會化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起特定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社會學的社會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決有助於把人推到一定社會結構中充任角色的條件和機制。
一、人的社會化的涵義 人的社會化是指人接受社會文化的過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剛剛出生的人,僅僅是生理特徵上具有人類特徵的一個生物,而不是社會學意義的人。在社會學家看來,人是社會性的,是屬於一種特定的文化,並且認同這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個體。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具備這些品質,因此他(她)必須渡過一個特定的社會化期,以熟悉各種生活技能、獲得個性和學習社會或群體的各種習慣,接受社會的教化,慢慢成人。
二、人的社會化的功能 從文化角度看,人的社會化是文化延續和傳遞的過程,個人社會化的實質是社會文化的內化。著名美國社會學家w.奧格本對社會現象中的文化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個人接受世代積累的文化遺產,保持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社會生活的延續。這種觀點反映了人的社會化在文化延續中的重要性。 從社會結構角度看,學習、扮演社會角色是社會化的本質任務。帕森斯曾說,社會沒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須使人們知道社會對不同角色的具體要求就可以了。他認為角色學習過程即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逐漸瞭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領悟並遵從群體和社會對自己的角色期待,學會如何順利地完成角色義務,其功能在於維持和發展社會結構。
三、人的社會化的內容 社會化的內容非常廣泛,這裡我們從三種角度來概括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一)促進個性形成和發展,培養自我觀念 個性(Personality也譯為人格)與自我(self)產物。 人格是指人的個性特徵及其所持的價值標準,它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生理、心理素質和社會行為特徵的總合。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受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所受教育的影響,以及他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的影響,社會化對於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徵,但是在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性之間也存在共同點,即都應是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個性。社會學研究社會化問題就是要促進這種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個性與社會價值標準吻合.能夠有效地參予社會生活,社會學稱之為個性調適或人格調適。相反,如果兩者脫節,不能有效地參予社會生活,稱為人格解組。 個性的核心內容及形成、發展的標誌是自我。自我也稱自我意識、自我觀念,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覺察和認識。
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況:身高、體重、形態等;對自己的心理特徵: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在社會和群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認識自己的內心活動。 現實生活中.同一社會化模式培養的社會成員並不完全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性。因為,社會化不僅僅是社會教化,個人學習社會文化,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的過程.同時也是個人透過學習,積累社會知識,發展和形成自己個性的過程。人的個性,以先天素質為基礎,受環境制約、影響,隨著個人社會化的程序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一方面,社會化使得生活在同一個民族、困家,同一個階級、階層,同一時代的人的個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即每人的個性中都會內在地包含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等共性的東西。這是社會文化傳遞的結果。如不同國家的國民性就是寓於其社會成員個性之中的共性因素。
另一方面,社會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個性的個人。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遺傳因素;
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三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具有能動作用。雖然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會有某種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約自己的活動,但面對社會,個人並非是消極被動的,在一定範圍內擁有選擇餘地。因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徵合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完全相反。
因而,社會化既造就了人的社會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獨特個性,是人的社會共性與獨特個性的有機統一過程。
(二)內化價值觀念,傳遞社會文化 社會化研究文化的傳遞模式,認為社會化是社會文化的傳遞過程,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化的內容就是個人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 一般說來,社會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價值體系、社會規範兩大部分。個人透過社會化過程將社會價值觀念內化,學習和掌握社會規範。在社會學看來.這一過程對於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及自我觀念的完善,以及個人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要正常執行,人與人交往要順利進行,都要有一定的行為規範。正是社會化的過程把各種規範灌輸給兒童,使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成為一個遵紀守法、彬彬有禮的公民。對於社會的意義在於,這一過程事實上就是社會文化的繼承、傳遞和延續。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養社會角色 社會化研究的社會結構模式認為,社會要使人們知道社會對不同角色的具體要求。社會化過程就是角色學習的過程,角色學習首先必須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專門技能的掌捏為基礎,在此基礎上了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關係中的地位,按社會結構中所規定的規範行事。 初生的嬰兒除了吸奶等本能外,對其他生活知識一無所知。父母首先承擔起傳授生活知識的任務,教孩子說話、吃飯、穿衣,並且是運用一定的文化模式來傳授基本生活知識的。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大多是子承父業,因此職業訓練大多在家庭中進行。在現代社會,職業訓練多由專門的學校、企業來完成。 社會化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起特定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社會學的社會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決有助於把人推到一定社會結構中充任角色的條件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