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江草堂

    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實際上就是孔子的治國思想。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把禮作為治國之經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

    孔子不滿當時“天下無道”,動盪不安的社會,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奔遊列國,汲汲以求,倡導“德化”、“禮治”。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他提出“為國以禮”(《先進》),集中表達了他對禮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孔子對周禮抱著很尊敬的心態,而在實際上又有所損益。在繼承中創新,目的是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禮”的,在《論語》中多次談到自己對西周禮樂的嚮往。子曰:“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這態度談和感情畢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為周禮再好,也只是代表一個逝去了的時代,儘管那個時代曾經確實是輝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形勢,一味地維護周禮,那他肯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實上,他對周禮也有許多不滿之處,並在推崇周禮的前提下,對周禮進行了許多“損益”。如“周禮”重視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子路問事鬼神的問題,孔子明確地告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他的弟子都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輕鬼神,革新了“周禮”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禮”規定的宗法制、世襲制在孔子這裡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舉賢才”(《子路》)打破了親親尊尊,主張“學而優則仕”(《子張》),向社會打開了取士的大門。

    孔子透過對周禮的損益創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個思想體系的制高點,並與“禮”配合,在修己的同時治人,在人的倫理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良好秩序。

  • 2 # 星亮小詩

    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實際上就是孔子的治國思想。孔子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孔子不滿當時"天下無道",動盪不安的社會,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奔遊列國,以求倡導"德化",“禮治”。

    孔子的“禮"主要指"克己復禮”,即克服自己的私慾,私念以達到禮的要求。

  • 3 # 那片花兒

    在治理國家方面,孔子提倡“禮制安邦”,用禮儀道德規範人們的言行,老百姓就會心甘情願服從統治者管理,不會生出二心。在孝道方面,孔子提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活著時候要按照禮節侍奉他們,死後,依照禮節安葬他們,遵循禮制祭祀他們。“禮”為治國之本,禮是一種可操作的政略。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一生主張很多,禮是其中重要的觀點,貫穿人的一生,各個階層的人都需要懂禮。

  • 4 # 壹號文創

    孔子的禮指的是“克己復禮”,即克服自己的私慾、私念以達到禮的要求,這是為統治者提供的又一個統治思想的方法,為達到所謂禮的要求,孔子及其弟子提出“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設規劃局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