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俗語說“早清明、晚十一”,為什麼清明祭祖需要提前去,有哪些講究?
5
回覆列表
  • 1 # 周137359656

    清明時節雨紛紛,

    祭祀臺前憶故人。

    標飄墳頭供品香,

    常懷恩德勿忘本。

  • 2 # 女王朱瓊

    俗語說“早清明,晚寒食”,其大意是:清明節祭祀可以提前,寒食節祭祀可以推遲。既然清明是傳統的祭祀節日,為什麼又要提前祭祀呢?如果提前祭祀,那麼提前幾天才算好呢?答案還要從傳統的祭祖習俗說起。

    【提前祭祖淵源】

    清明節提前上墳,是先輩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民俗。清明祭祖之所以要提前,主要原因在於清明節之前是寒食節。

    提起寒食節,相信大家比較陌生。寒食節也叫“禁菸節”、“百五節”,按夏曆推算,人們把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個日子叫做寒食節。

    【寒食節習俗】

    依照傳統習俗,寒食節當天,人們是要禁菸火的,吃飯也只能吃冷食。因為寒食節是在萬物復甦的春天,所以人們又增添了踏青、祭掃、鞦韆、蹴鞠等習俗。寒食節在中國先後傳承了兩千多年,曾被民間稱為“第一大祭日”。

    而作為中華民族隆重而又盛大的祭祖節日——清明節,通常是在暮春和仲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八個日子。清明期間,人們除了掃墓祭祖外,還增添了踏青、蹴鞠、放風箏、植樹等習俗。

    【提前祭祖原因】

    從上文不難發現,清明節、寒食節兩者時間間隔比較近,而且兩個節日裡都有掃墓祭祖、踏青、蹴鞠等習俗。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逐漸把兩個節日合二為一,於是寒食節也就變成了清明節的別稱了。後來國家把清明節定位法定假日,寒食節也就從人們的生活中漸漸地淡去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在清明祭祖時才會提前幾天,於是也就有了“早清明、晚寒食”的說法。

    【提前幾天比較好】

    既然清明祭祖要提前,那麼提前幾天比較好呢?通常情況下,清明祭祖越早越好,由於清明節祭祖的人比較多,工作比較忙或者離家比較遠的子女,可以提前一到兩週掃墓祭祖,這樣既錯開了祭祖高峰期,又避免了交通堵塞的情況。

    祭祖當天,時間最好安排在上午七天至下午三點之間,因為這段時間內陽氣比較旺盛,是人們祭祀先祖的最佳時間。而下午三點後,陽氣逐漸減弱,陰氣逐漸增長,如果運氣不好或身體比較弱的人在這個時間段祭祖,就會使身體狀況變得更加糟糕。

    【提前祭祖的講究】

    關於新墳的祭掃:所謂新墳是指下葬時間沒有超過三年的祖墳,子孫們第一年祭掃,可以選擇在清明前10天的某一吉日;第二年祭掃,要在清明節當天;第三年祭掃,可以選擇在清明後10天的某一吉日。

    關於舊墳的祭掃:子孫祭掃舊墳時,可以選擇在清明前後的任意一天(下葬超過三年以上的);舊墳掃墓的時間,可以選擇在清明前後10天的任意一天,可以不必考慮吉日。當掃墓的日期選定後,具體掃墓時辰應選在當天的五更時分,即太陽未出來之前。

    【結束語】

    關於清明節上墳的時間和方式,會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由於後人對先祖經驗的尊重和傳承,在一些傳統習俗的繼承上,往往會出現墨守成規的情況,從而違背了先祖經驗的本意。

    因此,關於上墳時間的選擇,只要有利於身心健康、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子女們都可以依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必非要提前或者推後幾天。

  • 3 # 老龍潭酒坊陳健強

    寒食禁火吃冷食,清明時節祭祖墳,春耕播種氣象新,五穀豐登好收成。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間,也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華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民間最主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我們祭祖掃墓的好日子,根據家譜記載老祖宗是由山西派往中南地區鎮守邊關,由於日子長風俗習慣都有所改變,我們這裡的清明節前第二叫小寒食,有的人家做食品糕點有的在集市購買,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過去有的人家禁火吃冷食品,現在沒有這種習慣了,我們老家祭祖一搬在前三後四拜祭祖墳,拿寒食節做的糕點酒還有肉菜幾樣東西,在墳前擺放燒冥錢上香放鞭炮祭拜,每年的清明節那一天就大不同,四面八方的人們清早高高興興的來到家族祠堂,祭祀長族長致詞後讀族規家訓等,敲鑼打鼓放鞭炮,燒冥錢上香拜祭,有的老年人在祖先牌位前叩拜,年輕人鞠躬雙手合適摸拜,再一路敲鑼打鼓抬著祭品,一路放鞭炮吹嗩吶,男女老少一同向祖先的墓地出發,到了墓亭擺好祭品糕酒肉飯菜祭祖先,祭祀長讀祭文,老年人墓前叩拜,完成儀式後在暮地邊種上青柏樹表示懷念親人,打掃灰塵如有損壞處填補好,再回家擺酒宴互相敬灑問好,族長把在上一年發現的問題解決,如有不孝敬父母,好吃懶做打架鬧事的人教訓一頓,以此為界保證不再重犯,清明節是傳統的節日,也是教育年輕人敬老尊長孝敬父母,遵守國家法律祖訓家規,激發子孫後代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為國為家奮發圖強,光宗耀祖。

  • 4 # 沅汰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在唐代前後有所不同。

    清明節附近還有一個寒食節,這兩個傳統的節日因為日期相近,互有關聯,所以很容易混淆。唐代以前重寒食,唐代以後以清明為祭祖掃墓的特別日子,現在已經只知有清明不知有寒食了。

    在唐代之前,過寒食並沒有掃墓之俗。到唐代時寒食節要上墓行拜掃禮。唐代的清明與寒食只相距一日,並沒有在清明掃墓的習俗。寒食和清明因為難以細分,又時日相近,到了明清時期漸漸不提寒食,只說清明。《清嘉錄》說“士庶並出祭祖先墳墓,謂之上墳。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

    可見,在清明之前掃墓出自於寒食,是唐代之前的傳統習俗。

    唐代時清明不只要掃墓,還有插柳的習俗 ,表示順陽氣。清代在清明時要吃青團紅藕,倒有寒食的古風。

  • 5 # 小豬農場一碼上吃

    俗話說,“早清明,晚寒食”,其大意是:清明節祭可以提前,寒食節祭可以推遲。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節日,為什麼要提前祭祀呢?如果提前獻祭,那麼提前幾天好呢?答案要從傳統的祖先祭祀習俗開始。

    【提前祭祀淵源】

    清明節前掃墓,是先人世代傳承的傳統民俗。清明節要提前祭祖,主要原因是清明節前是寒食節。

    說起寒食節,我相信大家都比較陌生。寒食節又稱“禁菸節”、“百五節”,根據曆法,人們把冬至後的第105天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習俗】

    根據傳統習俗,在寒食節這天,人們都要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吃飯只能吃寒食。因為寒食節是在萬物復甦的春天,所以人們還增加了踏青、祭掃、鞦韆、蹴鞠等習俗。寒食節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曾被稱為“第一個大祭祀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盛大又隆重的祖先祭祀節日,通常在春末和仲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清明節期間,除了掃墓,人們還增加了踏青、蹴鞠、放風箏、植樹等習俗。

    【提前祭祖原因】

    從上面不難看出,清明節、寒食節在時間上是相近的,並且在這兩個節日裡都有掃墓、踏青、蹴鞠等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這兩個節日合二為一,所以寒食節也成為清明節的另一個名稱。後來,國家將清明節定為法定節日,寒食節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正因為如此,人們只在清明節前幾天祭拜祖先,因此有“早清明,晚寒食”的說法。

    【提前幾天比較好】

    既然清明節祭祖要提前,那麼提前幾天好呢?通常,清明節祭祖的時間越早越好,因為清明節祭祖的人越多,工作越忙或遠離家鄉的孩子,可以提前一兩週祭祖,所以既錯開了祭祖高峰,又避免了交通堵塞。

    在祭祖的日子裡,最好把時間安排在早上7天到下午3點之間,因為這段時間陽氣比較強,是人們祭祀祖先的最佳時間。下午三點以後,陽氣逐漸減弱,陰氣逐漸增強。如果不幸或虛弱的人在這段時間崇拜他們的祖先,他們的身體狀況會變得更糟。

    【提前祭祖的講究】

    關於新墳的祭掃:所謂新墳,是指喪葬時間不超過祖墳三年,孫輩在第一年掃墓時,可以選擇在清明節前10天的某一吉日;在第二年祭掃,要在清明節當天;在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清明節吉祥的日子後10天。

    古墓祭掃:當子女和孫輩們祭掃古墓時,他們可以選擇清明節前後的任何一天(埋葬三年以上);古墓祭掃的時間,可以選擇在清明節前後的任何一天,不用考慮吉利。當墓的日期確定時,墓的具體時間應選在五更時分,即太陽出來之前。

    【結語】

    關於清明節掃墓的時間和方式,會因地區而異。由於後人對先人經驗的尊重和傳承,一些傳統習俗的傳承往往帶有模式化的傾向,這與先人經驗的初衷背道而馳。

    因此,在選擇掃墓時間時,只要有利於身心健康、社會和諧、家庭和諧,孩子就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必提前或推後幾天。

  • 6 # 蔥油餅不帶蔥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隨著昨天“二月二,龍抬頭”已經過去了,下一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也即將快到來了,今年的清明節在陽曆4月5號,農曆三月初一。清明節掃墓祭祖,是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年輕人對祭祖活動比較陌生,他們認為清明上墳就是“說人話給鬼聽”,其實這種說法是很不正確的,往嚴重點說那就是不尊敬已故的先人。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每逢這一天到來前,人們都會在這一天或者前幾天,燃香焚紙祭祀先人,為此在農村流傳出一句俗語,那就是“早清明,晚寒食”。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清明節祭祖可以提前給已故之人燒紙,可以提前但是決不能推後,而寒食節祭祖可以推後,同是祭祖的節日,為啥清明祭祖要提前呢?在清明來臨之前有什麼需要提前準備的呢?

    清明節上墳,是在咱們老祖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民俗,清明節可以提前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明節之前是寒食節,提起寒食節大家可能會很陌生,寒食節也叫“禁菸節”在冬至後第105天,大概在每年清明節前一兩天。在過去,寒食節這天禁菸火而且只能吃涼食,習俗上有祭祖、踏青和蹴鞠等風俗,已經流傳下來兩千多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之所以清明節可以提前,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明節、寒食節兩者時間間隔比較近,而且兩個節氣的風俗也是一樣,因此後來人們就逐漸把兩個節日合二為一了,加上國家把清明節定位法定節假日,所以寒食節就慢慢淡去了。兩個節日距離的近,合二為一也是方便人們祭祖掃墓,於是就有了“早清明、晚寒食”的說法。

    清明祭祖需要提前準備什麼:

    第一、準備黑色或者灰色服裝。

    清明祭祖是件嚴肅而又莊嚴的一件事情,因此子孫後代在參加祭祖的活動時候,禁忌不要穿顏色過於鮮豔的衣服,樣式傳統一點,禁忌太花哨。女性不能穿紅戴綠、濃妝豔抹,這樣既是對先祖的不敬,也會讓不起眼的細節,毀了你在家人心中的形象,因此在祭祖前就要提前準備好黑色或者灰色服裝。

    第二、準備好祭祖所需用品。

    清明節常見的祭品有紙錢、冥幣、紙元寶、蠟燭、火機、香、鞭炮等,在上墳的時候要點上蠟燭和香,再向先祖行跪拜大禮,然後燒紙錢、冥幣,等到紙錢和鞭炮燃盡後,子孫們可以拿鐵鍬向先祖的墳墓培植新土。現在市場上各種祭品琳琅滿目,比如手機、汽車等,這些其實是沒有必要買的,價格貴不說,換一句來說生前不孝順,死後燒再多的手機和汽車有啥用呢?

    第三、準備好祭祖所需供品。

    一般有條件講究一點的,在祭祖的時候還會帶去供品,這個在城市比較常見在農村就很少了,常見的供品一般有甜點、水果、大肉和饅頭。這些供品需要提前準備好,擺放的時候一般都是三盤為好擺放整齊,如果祖先喜好喝酒的,還可以帶一些酒以供先祖享用。

  • 7 # 老李有刀

    立春已過,清明節在眼前,可能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清明節只是一個休息三天的節日,傳統的很多習俗已經逐漸被淡忘,可能再過二三十年,清明節包含的習俗就會被完全忘掉。

    清明節最重要的傳統就是祭祖,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清明節當天或者前兩三天,爺爺都會帶著大家去祖墳祭祀,燒紙磕頭。小孩子們也都比較聽話地學著長輩磕頭。

    聽爺爺輩聊起,再之前清明節都會提前上墳祭祖,流傳著一種說法,清明節是“關鬼”的,早幾天關鬼,讓生死兩界都更為安寧一些。而農曆十月初一是“放鬼”的,所以在農曆十月初一祭祀都會晚上幾天。

    小孩子也會問爺爺輩,那一直關著不行嗎?爺爺輩會說這是習俗。

    對於清明節的習俗傳統,還是應該恰當保留,我們也應該對這些傳統珍視。

  • 8 # 徽文化雜談

    謝謝邀請。其實自古以來祭祖都是莊嚴隆重的事情,同時祭祖還和修族譜相關聯,稍微大一點的家族,光是目錄就有好幾本,要把下面人員變革都要統計出來。還有人員往來安排,現在通訊方便,但是古代交通通訊都不方便,祭祖的時候又不能少太多人,於是就會用提前的方式做準備,做到繁而不亂。即便是家庭祭祖,也會要準備紙錢三牲,打掃房屋等活動。綜合起來,祭祖提前就可以理解了。

  • 9 # 農人莫小道

    對於清明祭祖,為什麼要提前還要提前好幾天呢?

    其實對於這個文化習俗來說,每個地方都不同,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所以針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覺得每個地方都不同的時候,不應該把所有地方的情況都拿在一起來說。

    我們今天來給大家解讀解讀我們這邊的農村裡面清明祭祖的問題

    不可以提前也不可以推遲

    在我們這邊的農村裡面拜祭掃墓的習慣其實有很多的要求的。

    是對於清明節這一段時間不可以提前,也不可以推遲

    不可以提前是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這邊過完年之後就不可以到山上去掃墓,拜祭祖先了。一定要等到清明節這一天才開始拜祭。

    除非有其他特殊的情況,那麼要另當別論,但是如果說一般的情況,在清明節這一天之前去拜祭的,多半不會有什麼好的事情發生

    不可以推遲又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這邊,過完年之後就不能夠拜祭掃墓了。那麼對於這種情況,不可以推遲又是怎麼說?

    不可以推遲,也就是一年之中,比如說過了年,然後到清明節這一天開始去拜祭掃墓。

    然後一定要等到清明節這一天才能夠去掃墓。不可以推辭不去。就算下大雨也要去,哪怕是拜一個祖先,都是屬於開頭了。

    節前節後不掃墓

    在我們這邊還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約定奇怪的習俗 ,就是清明節這一天前後是不允許掃墓的。

    比如有的人說,農村裡面掃墓由於祖先的墓碑太多,需要翻山越嶺的去拜祭掃墓。

    那麼可不可以分為兩天或者三天呢?這個是不可以的。

    在我們這邊在清明節的時候拜祭,在這一天拜祭,能夠拜祭多少就是多少。那麼沒有拜祭玩的,基本上會流著,到了端午節之後,再選擇其他晴朗的日子去拜祭。

    所以針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覺得每個地方的不同文化習俗也會不一樣,應該以當地的文化習俗為準。

  • 10 # 青萍之末

    清明前兩天叫寒食,按照規矩是不能開火做飯的,寒食的來源於春秋時期,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獨介子推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祭祖一般都是在鄉野山郊,所以要提前幾天準備祭品,紙錢等等。而且一年一次,祖墳周圍可能已經雜草叢生,所以需要先打掃乾淨周圍的雜草枯木,以免造成火災。

    祭祖還有一些忌諱要注意,比如要穿著莊重肅穆的衣服,不可在墓地拍照,不可大聲喧譁嬉鬧等等。

  • 11 # 味哎兒

    這是農忙農閒決定的。

    即,三大農忙時段:春耕春種無收,夏收夏耕夏種,秋收秋耕秋種。

    四月五日後就農忙了,所以提前祭掃墳墓。

    十月一日後就農閒了,所以還有點沒做完的農活的,可遲後一點祭歸墳墓。

    其實清明是踏青節,與九月九重陽登高,是一對仗對偶式。

    這是黃河以北地區有貓冬習慣造成的,貓冬就是人冬天無事不出院門,呆家裡暖和,稱躲貓貓式的貓冬了。

    所以清明出門去野外溜溜,活動一下身子骨,準備春忙了。

    重陽是六月夏收的三夏完成後,歇農至秋收要開始的秋忙時間。

    且秋收是一年用糧蔬果的儲備的收穫期,比春播夏收夏種的三夏勞動力度大些,提早登山練練勁,好大幹一場三秋的秋收秋耕秋種,及儲存與各乾菜.乾肉.薰.臘.窖.漬.淹的製品製做。這是秋後無蟲蠅可曬釀食材而造成的。

    即,春忙前趕早點,秋忙時遲後點。

    而十二月.臘月.正月是貓冬時段;二月三月是一年最難熬的青黃不結儲備犛盡的飢月,三月中旬青可接上了,農田雖仍無產出,在野外可採到些食材了,四月至十一月是農務時間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律詩送友人(李白)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