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欲盈動之徐生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裡,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

  • 2 # 使用者9185150732428

    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註釋】(1)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 3 # 未來熊貓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這歷來是“親親,愛人”者津津樂道的地方。並釋之為“剋制自己,服從周禮”的意思。其實不然——在孔子眾多的學生中,顏淵是最好學,理解程度最高的一個(“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也是最為高尚的一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並已肯定“迴心三月不違仁”。象這樣優秀的學生還讓他剋制自己什麼呢?再剋制不就更早地剋制到死神那裡去了嗎?(顏淵身體歷來不好,死得就夠早的了,看把孔子悲傷那樣),在這樣聰穎與心愛的學生面前,孔子豈能說出那樣漫無意義而又隨隨便便的廢話?他應該,也一定是在教導顏回一些更為深刻,更為高遠的東西。孔子,永遠是孔子!在這裡,他是在極為凝重與嚴肅地勸告顏回:摒棄一切一般性的事物和生活目標,而唯獨以恢復與建立一個周禮式的理想社會來作為自己此生的終生使命!一改目前“八佾舞於庭”的混亂狀態。這是“臨終授命”式的神聖賦予,而絕非刻板,教條的禮教說教!的確,在眾多的學生中,也唯有顏淵才可堪承配這樣的重大使命!一切的“非禮勿×”都是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述,而絕不是對顏淵的禮教要求及對“仁”的解答。 真是可笑,竟會有人說“你顏淵一天剋制自己了,全天下也就跟著變仁了”?(在承認針對個人指導的前提下,傳統的解釋必得如此)不!邏輯學只在說:“一旦建成周禮式的社會了,天下就美好了”!一個“復”字,更是說明一切,並支撐上述觀點的證據。孔子是“述而不著”的。這句話也一定是由談話的過程記錄下來的。而孔子當時也一定發成了“復(fu4)”音。不然,一般的學生按照一般的理解也一定會記成“服(fu2)字的。而“服”字及“服從”的用意,當時不僅有,孔子還使用過,並恰恰是用在“服從”的意義上。見《泰伯》末尾處:“三分天下有二,以服事殷,……”由此可見,孔子的讀音及本意確是“恢復”而非“服從”了。而如果孔子生前確曾審閱過《論語》的某些部分,並確定此處是“復”,那就更什麼也不用說了。從“迴心三月不違仁”這句看來,孔子認為顏回還沒有達到絕對的仁,還有更進一步指導,更進一步努力的必要。什麼是絕對的“仁”?可以參看孔子認定的管仲的“仁”——霸諸侯一匡天下!做一番改變現實的巨大事業!或者具有這樣的堅定目標與日常行為習慣……由此也算獲得了對上述解釋的一種間接證明。“剋制自己”,離題萬里! ——摘自《吾臆“仁”》

  • 4 # 神話有情

    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

    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註釋】

    (1)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馬遜和Rivian聯合的汽車專案進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