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月文
-
2 # 百里不奚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第3代國王。他是透過政變奪取王位的,在人民中頗有威望。
阿育王早期十分殘暴,據說因眾臣輕蔑他,他就藉故殺了500打針,後來又殺了500公里,還聽信宰相的主張,設立了人間地獄。
但是,在征服羯陵迦之後,他感到後悔,因為“在征服未被征服的國家時,在那裡出現了屠殺,死亡,俘虜,那是殘忍和嚴重的罪行,征服以後,天愛見王也就是阿育王,便一心致力於踐行正法所要求的種種責任,這是由於阿育王對於征服國感到悔恨的緣故。”“我的兒子和曾孫們將不再把新的武力征服,作為值得嚮往的目標。”
他表示要放棄殺戮性的戰爭,實行正法,在他的一些刻在石柱上的銘文中,宣揚仁愛和慈悲。號召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關於是行政法的方法,一是按照政法原則加強制約,二是說服規勸。
在羯陵迦戰爭之後,阿育王皈依佛教,把佛教定為國教,他不僅自己信奉佛教,還到處修建佛塔,宣揚佛教,他還豁免了佛陀出生地的部分稅收。
公元前253年,他在首都華氏城召集了佛教史上的第3次結集,編撰整理佛經,解決佛經在傳播過程中因對教義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的分歧,統一佛教教義,把佛教教育固定化。
他還派僧團到國外宣揚佛教,他扶持佛教,但要求對其他宗教也要寬容和尊重,不在不當的場合宣揚自己的教派或貶低別人的教派,每一個人都應該在所有的場合,以一切方式對別人的教派給予充分的尊重,不許攻擊和誹謗他人的宗教。
從阿育王的銘文看,在他統治時期,他重視國內建設,打井修渠種樹,保護野生動物,發展人和牲畜的醫藥事業,不因祭祀和宴請而殺生,他的統治擴大了孔雀帝國的版圖,促進了南亞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為佛教在南亞和南亞以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在印度,有大量關於阿育王的傳說。但由於印度史料極為混亂,所以對於阿育王的具體歷史時期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沒有一致意見。後來透過考古發掘,意外發現了阿育王派使團前往其他國家傳播佛教的資料。參照其他國家的史料,這才確定阿育王大致是中國古代戰國中晚期的人。他和佛陀生活的年代,隔了大約200年。
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當中,記載了大量關於阿育王的傳說。然而其中很多內容有大量的宗教神話成分,可信度不高。阿育王之所以信奉佛教,比較可信的原因是他因為戰爭大肆殺戮,有一種贖罪的心態,而佛教的因果業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的精神需求。傳說阿育王曾經見到了佛祖化身的比丘,並受到他點化,從而信奉佛教。這是宗教方面的解釋。
阿育王對佛教的貢獻很大。具體有三個方面。
第一,阿育王利用國家財政支援佛教的各類工程建設。大唐西域記記載,阿育王當時在印度範圍內廣造佛塔,數以千計。還在多地樹立了象徵佛教功德的阿育王柱。部分佛塔和佛柱的遺蹟至今尚存。此外,佛陀身前居住或者講經的場所,都被阿育王出資重新修建。
第二,阿育王以國家力量支援佛教的傳教。阿育王不僅供養僧侶,在印度境內廣泛傳教。還利用自身政治軍事的優勢,以使團的形式向境外傳教。佛教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向外傳播,就是由阿育王促成的。佛教就是在這一時期傳入斯里蘭卡,並且很快成為當地的主導性宗教。斯里蘭卡之後成為了南傳佛教的中心。東南亞地區的佛教大部分是從斯里蘭卡傳入的。
第三,阿育王組織了佛教歷史上的第三次結集。由於史料記載較為紊亂,也有第二次或者第四次的說法。結集是佛教專有名詞。在佛教早期發展階段,佛經是透過口傳的形式,師徒相傳。時間長了之後,各地的佛經就會因為記憶的偏差而形成較大差異。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將國內的高僧集合起來,共同背誦佛經,從而相互勘誤。最終確定一個可靠的版本。這個過程就是結集。結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如果沒有政府支援,是很難開展的。阿育王支援佛經結集,對於佛教文化的傳承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阿育王大力推廣佛教之前,佛教只是在中印度小部分範圍內傳播的地方宗教。就是在這一時期,佛教開始突破印度文化的疆界,進行國際化的嘗試,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阿育王對於佛教的外傳有奠基之功,貢獻之大不言而喻。然而佛教東傳到中國,並不是阿育王的功勞,是另外一位對佛教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君主,伽膩色迦王的功勞。他是與中國東漢同時期貴霜帝國的君主。他和阿育王兩人被佛教尊稱為轉輪聖王,被認為是佛教在人間的守護者。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阿育王一生推廣佛教卻未能給自己換得一個善終。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阿育王是被自己的兒子餓死的。征伐四方的一代帝王,竟然以這種方式結束一生,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