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掉眼淚的冠軍

    撒苤,就是德宏飲食文化的招牌菜,是傣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原創的一道饌品,為傣族所特有。撒苤是傣族話的音譯,撒就是涼拌的意思,撒苤大體上是涼拌米線,但是作料就不簡單了。傣族人愛吃牛,對牛的利用可以說窮其極.他們殺牛後,會剖出牛肚裡的消化液(具體不知道是那個部位)用這種半凝固,暗綠色的物體做主要配料,再加上剁細的小米辣,鹽,芫荽,味精,少量的幹辣椒粉,半個青檸檬汁,加點涼水拌勻,用煮好的涼米線,牛肚,牛舌頭片沾著吃,入口微苦,辣中帶酸,回味會有一絲甘甜。“撒”者,傣語的原意為“生食”或“涼拌”之意。由於歷史、傳統、地理氣候等原因,長期以來,“金撒”(即生食)形成了傣族特有的飲食文化現象。傣族“撒”的種類很多,其中以“撒大魯”和“撒苤”最為有名。根據蘸水的不同分為苦撒和檸檬撒。它們的乾料都差不多,有熟牛肉、牛肚、米線、圓白菜絲等,檸檬撒的蘸水主要是鮮檸檬汁和碎薄荷葉、韭菜、青辣椒,酸辣可口,但這裡要推薦的是苦撒。苦撒的蘸水主要成分是韭菜末和牛肉末。在傣族當地,牛肉末是生的,不過作者在德宏街邊的一家飯館嘗試的牛肉末是熟的。 米線的口感非常好,涼涼的,伴隨著毛肚的筋道,味道有些微微的苦,但是又吃不出來這苦味從何而來,在回味的時候,還會有些稍稍的甜。如果是在夏天吃,更是一道避暑的良菜。美麗的傣族姑娘介紹說,其實這苦味道是牛苦水———牛十二指腸的膽汁消化液經過濾煮沸晾涼的汁液。她說,很多人因為聽說是牛苦水做成,而不敢吃了,其實這道菜在傣族很尊貴,是招待貴客的菜品,如果殺牛不製作撒苤,這牛就白宰了。 遠在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就喜歡吃生的魚肉,在成語"膾炙人口"中,"膾"字的意思就是切得很細的生肉。而在日本,吃生魚片更是舉世聞名,即便是在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人們喜愛的牛排也不是熟透了的,而是幾分熟的。可見,古今中外,人們都有以生肉為主料製作直接食用的美味佳餚的習慣。在暑熱的氣候條件下,撒苤既開胃、爽口、消暑,又能補充營養,恢復體力。現在,撒苤的品種多了,有牛撒苤、魚撒苤、羊撒苤、苦子撒苤、木瓜撒苤等等,但總的還是以牛撒苤為主打,撒苤的原意也是指牛撒苤。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的口味日趨多樣化,傣味在省城昆明也佔有了一席之地,有幾家德宏人開辦的以傣味、景頗味為主的食館,生意很是火爆。在昆明翠湖邊就有這樣一家,每到就餐時間基本上都是客滿,據說這家食館製作撒苤等幾道招牌菜的主料都是從德宏空運去的,味道較正宗,即便在德宏也屬上上之選。撒苤的製作過程,對於外地的食客來說,肯定是不甚瞭解的,若清楚了撒苤的配料、製作方法,在下箸時多半會猶豫再三,或許還會花容失色。所以在北京魏公村的德宏寶琴和金孔雀傣家菜就沒有推出“撒苤”,老闆介紹說,一方面是原料配備比較困難,從德宏空運代價比較大,另一方面,考慮到北京人,尤其是一些小資、白領很可能接受不了味道,而且很多菜品的味道已經經過了調整,以適應更多人的口味。不過此次同行的老外卻欣然的接受了味道,並不斷的說:“Very good!”,可能他們更容易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吧。正宗的撒苤做法,首先要熬製苦水,即用牛腸裡食物沒有完全消化的一段在鍋裡熬煮至沸,然後濾去渣,留汁液備用;其次是選用比較嫩的瘦肉,在砧板上用木錘搗成泥,剔去筋膜備用;然後把切成末的韭菜、緬芫荽、小米辣等配料一起與苦水、搗成泥的生肉攪拌均勻,再配上一碟涼的細米線、氽熟的肉片等即可,在食用時可根據個人的口味新增辣椒麵、味精、鹽等調料。按照現在的說法,吃生食物是不衛生的,但是,市場上的肉一般是經過衛生部門檢疫的,原則上是安全的,加之製作撒苤時要加入大量的生小米辣椒,而辣椒據現代科學測定具有殺菌的功效,所以,即便還留有一點不衛生,對人體也不會造成不適,喜食撒苤的人們在面對撒苤時,大可放心用之,讓味蕾在苦、涼、甜、辣的境界裡盡情釋放。 當然,對確實不敢吃生撒苤的食客來說,現在的商家也會體貼入微地為你考慮,把生肉煮熟,那自然又是另一番風味了。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是熟撒,用一種苦味的植物熬成,加肉末,其他作料相同。要是你有膽量我建議你“Have a try!”告訴大家,第一次吃撒苤時,筆者吃的是生撒,體味到它的美味以後,才真正的愛上了撒苤,也愛上了這裡的人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東直門怎麼坐車能最快到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