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昌芙蕖

    古漢語屬於象形文字。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現在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屬於表意體系的語素文字。也是世界文化非物質遺產之一

    象形文字都是從原始的圖畫發展而來,古埃及的原始巖畫雖然沒有歐洲巖畫古老,但卻比大洋洲巖畫流傳得長久,時間在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巖畫延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

  • 2 # 矇昧泰晤士

    漢語時態不復雜啊,甚至是世界上時態最簡單的語言。

    時態,不過是語言表示過去、現在、將來的動作發生的時間而已。漢語的時態非常簡單,沒有任何詞形變化,要表達時態,只需在句子中加上“曾經,過去,以前,昨天,前天,剛才,明天,以後,要,將,現在,正在”等表示時間狀態的詞即可表達出過去式,將來式,現在式。

    這點與歐洲語言非常不同,大多數歐洲語言都對時態很敏感,透過詞形變化的方式來表達,因此歐洲語言即使沒有表示時間範圍的壯語詞,也同樣能表達時態。比如英語it was true,it is true,it will be true for ever,三句話只通過動詞的變化,就表達出“這曾經是事實,現在是真的,將來永遠會是真的。”

    看到沒有,漢語分別用了“曾經,現在,將來”三個時間詞彙,其他沒有變化,而英語卻沒有使用時間詞,只有動詞的時態變化。

    俄語也一樣быть , был, будет三個變化的系動詞分別表示現在,過去,將來。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漢語的時態更簡單?因為,歐洲語言同樣也有這種“現在,將來,曾經”時間狀態詞,只不過他們又多了動詞變化,看起來是多此一舉。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歐洲語言可能比漢語的表達更“精確”,因為複雜,自然微妙細膩,可能這是不同吧。

    其實古漢語,或者說原始漢語同樣有時態變化。比如學術界公認的原始漢語的活化石“嘉絨語”,就有時態變化。嘉絨語是分佈在中國四川甘孜和阿壩兩州,沒有文字,但是語言學家對嘉絨語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嘉絨語除了有非常複雜的複子音外,還有時態,人稱和數的變化。

    其實,漢語中的"曾,正,將”等表示時態的詞,原來都是“實詞”,就是原來這些詞都是有實際意義的實詞,比如曾,就是增的原字;正,本來是方向實詞;將,本來是指帶兵的人。這說明,這些詞是被漢語“借來”表示語法意義的。也就是說,漢語有語法意義的“發音”,卻沒有語法意義的詞彙,而是從實詞又發音類似者中借用的。

    因此,這些“曾,正,將”表示語法意義(比如時態)時,根本無所謂怎麼寫,它們只表示“音”而已。

    這樣的說法,對那些一直持有什麼“象形字形象,生動”之說的人是沉重打擊。漢語中表示語法意義的詞幾乎百分之百都是借用的實詞,比如“了,的,地,得”等,當用作語法意義的虛詞時,這些詞與原來此字所表意義毫不相干。

    有人考證過,這些表示語法意義的詞,有可能是古漢語“時態變化”中動詞變位的遺留痕跡。光看漢字無法理解這句話,我們可以寫成這樣,比如“正去”,我們寫成兩個字,古漢語其實很可能是一個詞的“變位”而已,用拉丁字母代替下qu,zhengqu,這就好比是英文go,going是一樣的,人家是在後面加ing表示正在發生的動作我們只不過是在動詞qu前面加zheng而已,只不過漢語是每個音都寫成一個字,而英文是一個詞的不同變位而已。

    這與漢語是單音節語言有關係,每個詞只有一個音節(古漢語更明顯),而英語詞彙是多音節的,比如beautiful,bea-u-ti-ful,美麗的,四個音節。

    (蘇美爾泥板文字)

    不過,有一點需要大家自己思考,其實在英語中,越是古老的詞彙越是單音節的,兩個以上音節的古老詞彙很少,比如:

    go走

    run跑

    eat吃

    star星

    eye眼

    nose鼻

    teeth牙

    back後

    grass草

    fish魚

    beat打

    beast獸

    corn谷

    還有非常多,這都是文字產生前就有的詞彙,全部是單音節。看到這些詞彙是不是眼前浮現出了一副原始社會的男耕女織的畫面?

    這說明,原始語言很可能都是單音節的,無論是印歐語系還是漢藏語系,只不過這些語言原來都有複雜的複子音系統(就是連續幾個子音,比如strong強壯,其中str,就是複子音),原始漢語同樣有複雜的複子音,只不過隨時語言的發展,有的語言把複子音一部分保留下來,一部分發張成多音節,也就是在複子音中新增母音,發成響亮的音節,就成了多音節詞了,或者根本就是複合詞。而漢語,一部分複子音丟失了,一部分發展成了雙聲詞,比如“角落”這個詞,很可能是“角”的古漢語子音音尾是“r或n”,這個子音最後發成響亮的“落”音,因此原來的“角”就成了詞語角落,後來還俗化成“旮旯”這樣的詞。

    原始漢語應該也是非常嚴謹,語法變化規則一門語言。但是中華所處之地,民族眾多,數千年的交流融合,已經大大改變了漢語這門語言,再加上我們祖先發明的象形文字,一直沒有實現拼音化,文字無法記錄準確發音,因此漢語在歷史的發展中丟失了大量音位和語法手段,變得越來越簡化。近代以來,白話文大發展,漢語成為民族共同語,白話文使用極其頻繁,但是白話文的語法發展速度卻有點捉襟見肘。讓時間逐漸改善這一切吧。

  • 3 # 鳥言夷面

    你說反了,是英文相對漢字太落後!

    漢字:伯,姑父,舅,叔,姨父都是不同身份的親屬,而英文:uncle;至於英文一概而論的什麼關係都說不清楚。

    同理,漢字:姨母,姑媽,舅媽,嬸子,英文又是一概而論,一詞多義:aunt。

    所以英文一字多義現象嚴重,歧義頗多,也沒陰陽性,無論從文化傳承和社會表達上,英文都是非常落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國乒小將何卓佳贏遍了各國頭號乒乓球選手,這種說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