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尼基Li

    (黎巴嫩不僅多宗教,更多美女)

    在歷史上,黎巴嫩處於多個大帝國之間的邊緣交匯地帶:如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這裡是地緣的交匯點、文明的交匯點、宗教的交匯點。

    沿著地中海的狹長地帶,伴隨著群山,與歐、亞大陸都有著明顯的區隔卻也不乏聯結,使得這片地區成為了諸多不受執政者與強勢教派待見的小眾教派的避難天堂。

    最早在黎巴嫩山間建立起一定規模教派的是公園395年一個叫馬龍的年輕人,來自基督教的馬龍派至今活躍在黎巴嫩。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壯大,馬龍派基督徒倒也與阿拉伯人愉悅共恰。

    但不久之後,來自埃及的伊斯蘭教“異端”——德魯茲派(脫胎於什葉派,少數中的少數)走投無路下也來到了黎巴嫩山間,開拓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隨後,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盛,作為伊斯蘭教多數派的遜尼派的勢力範圍也迅速深入黎巴嫩所在地區。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弱,為法華人入主黎巴嫩產生了契機。這一時期,黎巴嫩在法國的託管下得以長足發展,來自希臘的東正教、來自亞美尼亞的基督徒,以及來自伊拉克等地的什葉派穆斯林,大量匯聚黎巴嫩。

    從此更奠定了黎巴嫩宗教混居的基礎。

    在1943年獨立後,宗教矛盾依然難以彌合,最終把國家推入內戰深淵。從1975年到1990年,內戰一打就是15年,生靈塗炭。

    比起常見的基督徒打穆斯林、遜尼派打什葉派不同,在阿拉伯民族運動、親西方、親以色列等思潮的背景下,各大宗教、各類教派,出現了極其複雜的混爭。加之海灣國家、伊朗什葉派政權、以色列、西方,各大勢力的暗中支援,戰局更加焦灼。

    (所謂的一流國家下棋,二流國家是棋子,三流國家只能當棋盤,黎巴嫩大概就是一個典型的棋盤...)

    (大國環繞的黎巴嫩)

    內戰結束後,各方痛定思痛,知道戰爭無法解決問題。於是想出了一個平衡各方的獨特政治體質——總統出自天主教馬龍派,總理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長則來自什葉派穆斯林,議員按人口比例分配,德魯茲派通常能分得一個重要部長職位。

    這樣分豬肉式的政治體制是否科學另論,至少成功地在過去近30年間避免了內戰的再度爆發。

    當然,各方在議會內的鬥爭仍然激烈。隨著游擊隊出身的“真主黨”日益作為一個政黨走入黎巴嫩人的日常生活並在議會中發出更多聲音,作為沙烏地阿拉伯利益代理人的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因為阻擊“真主黨”不利而被“金主爸爸”召回利雅得並被迫宣佈辭職,就是一例。

  • 2 # ruixuezhaofeng

    它曾被稱作“中東瑞士”,又被國際輿論直指為“四分五裂的國家”;“但它蓬勃開放,為難民、持不同政見者和現代阿拉伯提供立足之地,基督徒和穆斯林在此共存。”

    黎巴嫩是個族裔同質性國家,全華人口600萬(2016),95%為阿拉伯人,另有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希臘人等。它是唯一不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和基督徒分別佔60%和39%,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法語、英語。由於地理和多元開放等原因,境內僑民眾多,上世紀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現有35萬,敘利亞危機後來自東鄰的難民激增,2014年底已逾百萬,再有其他阿拉伯國家和歐亞等國僑民10萬以上。另一資料耐人尋味,海外黎巴嫩人是本華人口3倍多,他們在全球標誌形象只有一個——精於生意,活躍於中東、非洲、南歐、美洲等地,同理,黎巴嫩是世界少見的華裔小商販難以立足之地。

    族群一致,卻不能彌合源自教派、家族和政治的分歧。一般意義上講,黎巴嫩社會被劃分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兩大宗教族群,細分為前兩者加德魯茲三大派下屬17個不同派別。穆斯林中什葉派佔60%,多居南部務農;遜尼派約佔3成,集中在沿海城市,多從事商貿和政府行政;德魯茲人約佔10%,聚居舒夫山區,社群聯絡緊密。再有庫爾德人、阿拉維派等,已分別列入遜尼和什葉兩大派中。黎巴嫩基督徒則更復雜,20世紀40年代其人數佔全境51%,由於穆斯林極高的生育率和基督徒遷居他國而降至當下不足4成。其中的馬龍派始創於公元5世紀,一直以該國中部山區為基地,與法國關係密切,上世紀90年代前在黎政治經濟中影響最大,人數佔基督徒的3/4,再有亞美尼亞東正教、希臘正教會、希臘天主教、新教等十多個教派。

    西方媒體曾這樣解讀黎巴嫩社會政治結構:它建立在代表各基督徒的馬龍派和代表各穆斯林的遜尼派的混合體之上,以各教派和封建領主合議制為基礎,教派依附於地方封建勢力,享有某種特定權力,治理國家的基礎是各教派間達成共識。每當他們出現分歧時,國家就會陷入危機,而當外界勢力干涉時,危機就會演變成內戰。該國地理環境支援上述分析,地勢多變,多山谷,相對封閉,各教派佔據一隅,長期經營,爭鬥始終無法化解。

    如今,黎巴嫩雖以88%的城市化率位列阿拉伯世界最高,割據一方的派別勢力相互掣肘依然。《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20世紀80年代以記者身份常駐貝魯特,他對該國的分析堪稱經典:黎巴嫩人作為個人而言,其社會認同和心理支柱傳統上都來自原始的關係——家庭、鄰居或宗教社團,被親情、友誼和宗教的紐帶相互連結在一起,而很少是來自作為國家的整體。他永遠是一個馬龍派、德魯茲派,或是遜尼派,然後才是黎巴嫩人;而且在屬於某派別之前,他先是該派別某一家族的成員。內戰和以色列入侵加強了這種趨向,它們把黎巴嫩人分為許多聯絡緊密的小家庭,或是村莊和宗教社團,作為一個國家,則使他們四分五裂了。

  • 3 # 總叫毒叫地球毀人類滅

    總叫傳叫!造謠屙屎放毒灑尿!!!!不一碗總叫傳叫!毒禍之首!反人類滅地球!!往別人飯上屙屎灑尿放毒了!!造謠影片!!!!屎編屙屎放毒灑尿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謝娜為張傑演唱會善後答謝卻無意中把李晨送上了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