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換景法一般適合於遊記或參觀記,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採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換交代清楚。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知道遊覽或參觀的路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後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出來,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生動畫面。採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要注意圍繞一箇中心展示不同的畫面,避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其次要進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刪去一般性的描寫,避免記流水帳。 移步換景法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的《阿里山紀行》就採用了這種結構來描寫阿里山美麗的風光。其主要表現在:(1)把行蹤交代得清清楚楚:臺北—嘉義—坐火車進山—阿里山—神木—林區—曲徑幽路—看到神木—下山。(2)進山時抓住林海幽深的特徵來寫:原始森林廣闊無邊—清澈的潭水—寧靜的林區—山間的青苔樹—無邊無際的森林—受巨創後的神木。這樣,作者以自己的行蹤為線索,表現了不同時間裡多種景物的風貌,使讀者從中感受到一種動態美、整體美。 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遊蹤線索一以貫之,來去分明。因遊蹤主人翁多是作者自己,所以一般都宜用第一人稱。這樣文章以“我”的遊程為線索寫,不會雜亂。 ②立足點的變換必須交代清楚。移步和換景必須保持一致,決不可超越立足點去描繪景物。也就是說,隨著主人公的“移步”,不斷地變換立足點,有怎樣的“立足點”,就應當有怎樣的“觀察物件”。 ③要形神兼備。形,指外部狀貌;神,指本質特徵。描寫時既不可只求“形”似,也不可有“神”無“形”,形神兼備,似“神”為主,儘量凸現被描寫物件的獨特性。因此,“移步換景”就絕不是自然主義的遊蹤寫景,必須寫出作者獨特的感受。 ④粗細要結合。粗略的勾勒和細緻的描摹應辨證地統一起來,使人們對被描寫的物件既有概括的輪廓印象,又能具體地覺察到景物細部情形,以便對描寫物件有較全面的瞭解。 ⑤實寫與虛寫要辨證地結合。描寫要有虛有實,這是一般要求。“移步換景”則應以實為主,虛實結合,使讀者既能看到實體,又能調動起主觀聯想和想像。
移步換景法一般適合於遊記或參觀記,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採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換交代清楚。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知道遊覽或參觀的路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後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出來,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生動畫面。採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要注意圍繞一箇中心展示不同的畫面,避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其次要進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刪去一般性的描寫,避免記流水帳。 移步換景法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的《阿里山紀行》就採用了這種結構來描寫阿里山美麗的風光。其主要表現在:(1)把行蹤交代得清清楚楚:臺北—嘉義—坐火車進山—阿里山—神木—林區—曲徑幽路—看到神木—下山。(2)進山時抓住林海幽深的特徵來寫:原始森林廣闊無邊—清澈的潭水—寧靜的林區—山間的青苔樹—無邊無際的森林—受巨創後的神木。這樣,作者以自己的行蹤為線索,表現了不同時間裡多種景物的風貌,使讀者從中感受到一種動態美、整體美。 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遊蹤線索一以貫之,來去分明。因遊蹤主人翁多是作者自己,所以一般都宜用第一人稱。這樣文章以“我”的遊程為線索寫,不會雜亂。 ②立足點的變換必須交代清楚。移步和換景必須保持一致,決不可超越立足點去描繪景物。也就是說,隨著主人公的“移步”,不斷地變換立足點,有怎樣的“立足點”,就應當有怎樣的“觀察物件”。 ③要形神兼備。形,指外部狀貌;神,指本質特徵。描寫時既不可只求“形”似,也不可有“神”無“形”,形神兼備,似“神”為主,儘量凸現被描寫物件的獨特性。因此,“移步換景”就絕不是自然主義的遊蹤寫景,必須寫出作者獨特的感受。 ④粗細要結合。粗略的勾勒和細緻的描摹應辨證地統一起來,使人們對被描寫的物件既有概括的輪廓印象,又能具體地覺察到景物細部情形,以便對描寫物件有較全面的瞭解。 ⑤實寫與虛寫要辨證地結合。描寫要有虛有實,這是一般要求。“移步換景”則應以實為主,虛實結合,使讀者既能看到實體,又能調動起主觀聯想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