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獸山

    由於維度和成本結構的不同,線上人效和線下坪效事實上並不存在場景的一致性,實體店所說的人效其實都會體現在坪效中,而其所謂的人效多是績效考核類的,並不是如今的人效概念。但由於商業效率這個本質,人效和坪效都是單位創造價值的最大化。可見實體店坪效需要透過線上方法和技術來改造的,結合的是線上提升人效的邏輯,從而給實體店坪效帶來提升。

    一、需要轉換消費頻率

    實體店的最終坪效,核心影響因素是銷售額。銷售額高低取決於交易筆數、客單價和復購率,交易筆數就是轉化率。無疑這幾個要素都很關鍵離了誰都不行,不過從流量為源這個根本,無疑轉化率和復購率,這些與消費頻率有關的最重要。

    線上人效比實體店坪效高出很多,有邊際成本低和網路效應等因素,這些實體店再怎麼努力也是不具備的,但消費頻率的提高是可以設計的。比如構建了產品生態的小米,線上下店不僅銷售低頻消費的手機,還關聯銷售智慧家電和可穿戴裝置等產品,並且產品線豐富,這就使消費頻率大大提高。

    如果實體店是超市和便利店,總體上商品和服務就是高頻消費,再怎麼提高頻率恐怕也到了天花板,並且未來有頻率降低的風險。此時在保證消費頻率總體不降的情況下,就要調整商品結構,比如差異化和服務類商品,從而轉化出精準需求使用者,再次提高這個人群的消費頻率,在提高客單價和利潤的同時,提高實體店坪效。

    消費頻率提高是結果,在前期需要對商品和商品結構、存量帶增量等做營銷設計,比如會員營銷。透過消費頻率這個線上提高人效的邏輯,實現實體店坪效提高。消費頻率的提高也是對客戶終身價值的發掘,同時也在提高忠誠度。

    二、需要重塑交易結構

    實體店的商圈服務模式,有自帶流量的優勢,在多年前集中消費時代,這種模式的虹吸效應十分明顯,線下消費頻率和客單價都是很可觀的。而現在實體店這種能力已經不存在了,簡單的線下引流帶來的坪效價值越來越低。

    這個本質是交易結構出現了問題,因為網際網路在重構了人貨場之後,消費習慣、產品渠道和消費場景都變了,實體店坪效邏輯並沒改變,但實現銷售額的渠道和營銷方式變了。簡單地說,實體店要重塑交易結構。

    比如外賣平臺到家服務,幫助實體店增加了社群O2O渠道,交易結構增加了線上。盒馬鮮生只能APP下單購買和支付,這是打造3公里商圈閉環的私域流量,也是交易結構的重塑。也就是說,實體店坪效突破遭遇瓶頸,就要開闢其他渠道做出銷售增量,線上人效的提升也是一樣的邏輯。

    三、資料賦能運營

    線上效率比線下高,技術突破是基礎。使用者對商品資訊的獲取,物流配送到家的高效,支付的便利和安全,都來自技術升級帶來的資料化驅動,沒有資料賦能,所有的線上和線下業務都不能有所改變。

    實體店經營需要引流設計、怎麼設計針對哪個群體?他們在哪怎麼找到?透過資料賦能可以實現。比如實體店加入了京東和蘇寧等小店系統,周邊曾經的銷售資料和使用者行為,都會被分析和提出,此時小店的商品配置和價格帶,營銷組織和渠道選擇,都會清晰起來。不僅避免缺貨浪費銷售機會,也降低更多成本,同時利潤也會提高。

    實體店在提高消費頻率、重塑交易結構、線上線下打通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小程式等數字化工具的使用。比如社群洗衣店,一般都是服務周邊居民的,流量相對固定但坪效增長有限,因為洗衣店消費頻率提高很難,交易結構雖然可行,但缺少檢驗衣物的服務環節,會出現運營瓶頸。

    透過資料化工具賦能,洗衣店可將服務輻射到更遠地方,而不需要在其他社群投入資金開店,而只要與便利店等業態聯盟,設定收衣點拿回洗衣店就可以實現服務了。資料賦能運營不僅是交易結構的基礎,也是真正能提高坪效的根本。

    四、結語

    由於成本結構的不同,實體店主要成本是房租和人工,線上主要是人工,加之實體店的空間限制,坪效就成了最大瓶頸,而這些卻是線上的優勢。因此所謂結合線上人效的本質,是利用線上能提高效率的方法和工具,來打破實體店坪效天花板。

    實體店首先要自救,研究提高業績的方法。客單價、消費頻率這些不論線上還是線下,都是一樣的邏輯,這是實體店的基本功。交易結構重塑,其實是在調整商業模式,開闢新的流量和業績空間,在實體店面積不變時坪效就會不斷增加。資料賦能也在逐漸成為零售的基本能力。

    總的來說,實體店坪效的改善,就是運用數字化工具打通線上,從而獲得新流量,利用網路邊際成本低的優勢,以及裂變傳播效應,實現更多的交易。而這個過程,實體店成本沒有過多增加,但銷售額卻在增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乳腺導管擴張應該吃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