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犯戴錶

     乃甲切木石窟寺

      乃甲切木石窟寺位於崗巴縣昌龍鄉納加村。昌龍鄉與錫金國相鄰,海拔5000米,南北兩側為大山,中為一片廣闊的草場,苦曲藏布河從草場偏北部流過。石窟寺即座落在河北岸一座礫岩小山的斷壁上,共有5座洞窟,洞口皆南向,距地面高約十餘米,按從西至東的順序,將5座洞窟分別編號為K1—K5。

      正面窟壁上的身飾金彩的佛像為大日如來佛。東壁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雙象須彌座,佛像上身-,胸前斜結一帶,左手禪定印,右手指地印,身飾黃彩,應為寶生佛。東壁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雙馬須彌座,佛身上穿裸右肩貼身衣,左手禪定印,右手與願印,身飾藍色彩,應為阿佛。西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一對類似金翅鳥王的小矮人抬舉的須彌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繫帶,左手禪定印,身飾綠彩,應為不空成就佛。西壁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雙孔雀須彌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繫帶,雙交至腹前,手作禪定印,身飾紅彩,應為阿彌陀佛。

      乃甲切木石窟寺是繼拉薩查拉路甫石窟寺之後,在西藏發現的第二座石窟寺,它的發現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石窟寺遺址的分佈範圍,豐富了西藏石窟藝術的內容。

  • 2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西藏寺院巡禮——歷經千年的乃甲切木石窟寺》

    西藏石刻塑像是藏族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是中國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它包括石窟、摩崖造像及瑪尼石刻三部分組成。

    位於西藏日喀則崗巴縣昌龍鄉那伽村的乃甲切木石窟,是西藏續查拉魯普石窟(位於拉薩)之後的第二座石窟寺院。

    乃甲切木石窟寺的地理位置

    那伽村村所在的昌龍鄉與錫金相鄰,平均海拔5000米,南北兩側都是崇山峻嶺,山谷中夾著一片美麗的草原,在涓涓流淌的枯曲藏布岸邊,一座小山的斷壁上有幾個不起眼的洞窟。

    如果不是特別留意,或專門造訪,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藏地常見的修行洞。

    但就是在這幾個不起眼的洞窟中,儲存著年代超過千年的石胎塑像,這就是隱秘的乃甲切木石窟寺。

    衛星地圖上石窟寺所在的小山

    在這塊突兀的石壁上,有五個洞口朝南的洞窟,離地面約有10米。順著臺階爬上洞窟,窟內儲存的壁畫和造像在千年歲月的磨洗下已變得很殘破。

    但從現存的壁畫和造像風格上,依舊能夠辨識出印度藝術的一些特徵。這也說明,乃甲切木石窟的建成年代比較久遠。

    經過西藏文物專家鑑定,乃甲切木石窟為西藏吐蕃王朝時期的建築遺存,是目前西藏儲存至今難得的吐蕃時期遺址,被譽為西藏第二號石窟寺。

    遠眺乃甲切木石窟寺

    五座石窟,按照從西到東的順序,分別編號為1——5號窟。

    其中,1、2、5號洞窟內的塑像和壁畫早已不存。只有3、4號洞窟內的塑像儲存完整,

    窟內佛像均為在崖壁上雕鑿出大致輪廓,抹泥成型,屬石胎泥塑造像方法,整體雕塑風格與印度古典主義雕刻風格相同。

    3號洞窟的頂棚和四壁已被燻黑,隱約能看到壁畫遺蹟

    3號洞窟面闊15平方米,高3米。窟頂有壁畫,因長期煙燻已模糊不清。目前,三號窟的功能已主要便成了起居室。

    西側距窟3米遠的崖壁上有3個相連的小龕,龕外為泥塑的4根圓柱,間有3拱門。中間小龕高0.8米,寬0.5米,龕內雕有一尊佛像。兩側小龕高0.7米,寬0.3米,龕內各有一尊佛像,手臂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

    4號洞窟洞口高2.2米,寬1米,內呈圓角方形,縱深3.2米,寬3.7米,高3.2米。

    窟頂平整,其上所繪壁畫已模糊不清。四壁均有浮雕造像,距地面約1.5米。

    北壁正面的大日如來佛造像

    北壁正面窟壁有密宗金剛界中的大日如來佛(毗盧遮那佛)像,高約1米。佛像飾以彩金,非常華麗,身後有浮雕的橢圓形頭及後人加繪的背光。

    其左右兩側各雕6個小方格,格內為雕塑的摩羯魚、大象、金剛杵、蓮花等物。

    東壁北側主尊是寶生佛

    東壁南北兩側各有密宗金剛界造像,北側主尊是寶生佛(密乘五智如來之一的南方佛)高0.7米,端坐於須彌座上佛像身著黃色,上身胸前斜結衣紋,左手禪宗印,右手為指地印。

    東壁南側居中主佛為阿閦[chù]佛,高約0.7米,裸右肩袈裟,左手禪宗印,右手為與願印,身為藍色。

    東壁南側的阿閦佛塑像

    主佛上下左右四方各有一尊小佛像,佛像均高0.5米。諸佛身後均有浮雕橢圓形頭光。每組雕塑高度、寬度、佈局均相同。

    北側主佛為不空成就佛,他端坐於須彌座上。須彌座上雕刻著金翅鳥和力士抬座,不空成就佛左手施禪宗印,身為綠色。

    北側主佛——不空成就佛

    南側主佛為阿彌陀佛,佛位於須彌座上,須彌座圖案為兩隻孔雀,佛的上半身赤裸,雙手交於腹前,身為紅色。

    其上下左右四方各有一尊小佛像,高0.5米。

    南壁共有兩排造像。上排為8尊天女像,位於窟門上方,下排位於窟門兩側的4尊力士像。

    由此看來,此洞窟為密宗所建,也可能最開始是某位密宗大師的修行洞。

    乃甲切木石窟四壁共存有浮雕佛、菩薩等33尊,另有獅、象、馬、孔雀、蓮花等瑞獸和花草浮雕。石窟造像筆觸大氣,刀工洗煉,風格古樸,帶有明顯的犍陀羅藝術風格,是吐蕃時期雕塑藝術與外域風格交融的典型案例。

    為研究西藏雕刻藝術各時期的風格及地域特徵、藏傳佛教的傳播路線及佛造像形態演變提供了珍貴實物樣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焦慮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