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包包170952078

    多重原因。1,人自我原因,慾望平衡性自控失穩,不知足與知不足在對內對外性認知上沒有協調好。2,科技資訊化爆炸時代人意識覺醒,但科技發展不能支撐科學到哲學世界觀的升級,還停留矛盾論狀態,沒有像愛因斯坦一樣的人來接班完成統一論。3,宇宙本身具有發展性力量,人的意識發展也在宇宙發展動力之內,無形的壓為要求人的意識不斷學習發展直到能與宇宙相通性。

  • 2 # lion5710

    首先不可以把焦慮不開心冠在“人類”這樣一個整體概念上去。焦慮不開心屬於個體事件,而長期焦慮不開心更是個體裡面的個體。

    許多人從心理角度去解釋焦慮問題,但其實我認為焦慮是一個認知問題。

    焦慮,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平衡失衡,現實與慾望之間的失衡,期望與侷限之間的認知失衡造成。

    人們渴望更美好生活,或者說期望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同或者希望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這一想法並不存在錯誤,相反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但錯誤在於判斷上的過於不客觀不唯物,判斷失衡,導致“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沒有被正確理解和沒有務實的解決方案(或者答案)。

    現實生活中要麼過於樂觀懈怠,要麼焦慮不安,都是判斷失衡的一個現象。當然,樂觀的似乎看起來要好很多。

    我們要徹底解決認知失衡的問題,我個人建議最好是深入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其提供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可以比較客觀看待自身,接受和理解個體侷限性的同時,實事求是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一個解決方案。

    另一個,解決方案是靜坐或者站樁(當然也可以跑步或者其他運動,或者瑜伽、琴棋書畫等等)。表面上這些事跟解決焦慮搭不上邊兒,其實,特別是靜坐或者站樁主要是為了調和身心各個層次的平衡。要知道,只有身心和心智平衡了,看待事物才會更中規中矩更全面辯證。所以站樁或者靜坐並非短暫讓人獲得心靈平和或者身心放鬆這樣的短時效果。而是徹底改善身心和心智,使其處於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有一個全方位中衡而有力的“平臺”。

    那麼為什麼要“中衡而有力”呢?

    因為,有時焦慮不開心並非自己的原因,而是被環境感染。這是由於自身心智強度比較弱(哪怕是平和安靜的個性,但比較弱,就是說這個平和和安靜的能量不夠強)和心智恢復彈性差 造成(這些,勉強稱為“心智免疫力”吧)。要提高心智免疫力,靜坐或者站樁,也是比較好的途徑之一。當然,遇事能夠客觀看待,辯證分析,也不必非要打坐。只是說要獲得平和寬放的心理去看問題。

    當你心智平和而且強烈。你會發現,除了你能心平氣和看待世界,並務實進取以外,你還可以感染周圍的人也模仿你的心態去看問題,去處人生。那是因為,你平和寧靜和進取的氣場強大了,你感染了周圍的人。

    世界是客觀的,萬物中衡而並作。但是如果人的認知失衡或者態度失衡導致人對自身和外界認知不中衡,不僅僅導致身心煩擾,更令導事件在解決方案和改善提高上失去方向。壞的心情甚至影響周圍的人。

    所以,這並非一個小事。

    借用《管子.內業》:“豈無利事哉?我無利心。豈無安處哉?我無安心。” “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藉此祝福全世界所有人,都能找回平和安樂之心、進取科技唯物之心、博愛互助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學什麼手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