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別名:貓熊、竹熊),屬食肉目熊科大熊貓屬動物,是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主要棲息地為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它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釐米,面板厚,體型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臉頰圓,有大的黑眼圈,黑白相間的體色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
大約在300萬年前,原始大熊貓從肉食發展為以竹為食,“侏儒型”大熊貓出現。當時溫熱潮溼的環境適合竹林的生長,從而促使大熊貓種群出現了第一次擴張。大約在70萬年前,大熊貓種群數量開始下降,到30萬年前左右,出現了第一次瓶頸。這是因為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兩次巨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寒冷的氣候變化導致體形龐大的巴氏大熊貓替代了“侏儒型”大熊貓。在倒數第二次冰期之後,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又出現了第二次擴張,並且在5萬年前到3萬年前達到頂峰,其間大湖期溫熱的氣候可能對大熊貓的繁盛起到很大作用,而這一時期高山針葉林是適宜熊貓棲息的環境。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於嚴重的高山冰川作用、氣候寒冷、黃土沉積,導致大量的熊貓棲息地喪失,從而給其種群造成了第二次瓶頸。
大約在30萬年前,熊貓種群分化成為秦嶺和非秦嶺兩支。而模擬結果顯示,在4萬年前左右,非秦嶺種群擴張了三倍,而秦嶺種群則下降了80%。其後,非秦嶺種群數量逐漸減少,而秦嶺種群則漸趨穩定。大約在2800年前,非秦嶺種群分化成兩個分支,即岷山熊貓和邛崍山-大小相嶺-涼山熊貓,形成了如當前穩定的三個遺傳系。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別名:貓熊、竹熊),屬食肉目熊科大熊貓屬動物,是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主要棲息地為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它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釐米,面板厚,體型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臉頰圓,有大的黑眼圈,黑白相間的體色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
大約在300萬年前,原始大熊貓從肉食發展為以竹為食,“侏儒型”大熊貓出現。當時溫熱潮溼的環境適合竹林的生長,從而促使大熊貓種群出現了第一次擴張。大約在70萬年前,大熊貓種群數量開始下降,到30萬年前左右,出現了第一次瓶頸。這是因為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兩次巨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寒冷的氣候變化導致體形龐大的巴氏大熊貓替代了“侏儒型”大熊貓。在倒數第二次冰期之後,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又出現了第二次擴張,並且在5萬年前到3萬年前達到頂峰,其間大湖期溫熱的氣候可能對大熊貓的繁盛起到很大作用,而這一時期高山針葉林是適宜熊貓棲息的環境。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於嚴重的高山冰川作用、氣候寒冷、黃土沉積,導致大量的熊貓棲息地喪失,從而給其種群造成了第二次瓶頸。
大約在30萬年前,熊貓種群分化成為秦嶺和非秦嶺兩支。而模擬結果顯示,在4萬年前左右,非秦嶺種群擴張了三倍,而秦嶺種群則下降了80%。其後,非秦嶺種群數量逐漸減少,而秦嶺種群則漸趨穩定。大約在2800年前,非秦嶺種群分化成兩個分支,即岷山熊貓和邛崍山-大小相嶺-涼山熊貓,形成了如當前穩定的三個遺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