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一些詩文作品頗類僧人禪師所作,但是,後人稱道和欣賞王維“詩中有禪”,卻不是指這些頌佛和闡述禪理的作品,也不只是就王維詩中多有禪家事典而言。而是指他晚年居藍田描繪輞川山水與隱居生活的詩作。後代畫家推崇王維的也是象《袁安臥雪圖》那樣的寫意畫,據說王維在畫中畫了雪中芭蕉,而雪中是不可能有綠葉蔭蔭的芭蕉的。明李夢陽說:“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空同子》)如果說,前述《過青龍寺》等諸詩文還只能說是屬於“見山不是山”的境界,是似僧之作,那麼,他的不少詩,尤其是輞川諸絕,及其雪中芭蕉等等,真可謂色相俱空,通於禪家境界。這些詩作有其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意境空寂幽深,都為極具審美價值和高超藝術水準的山水田園詩,似乎沒有用任何佛教術語,也不是禪學話題,卻又富含禪趣,詩境通於禪境,空山無人,鳥鳴花落,水流雲在,月照素琴,寂而常照,動靜不二,生意盎然,又一切皆幻,而一切又“無非般若”,“總是法身”,通於“青青翠竹”、“鬱郁黃花”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境界。這,才真正是“詩中有禪”。
觀其《終南別業》:“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流蜿蜒曲折,無所滯礙,白雲悠悠而起,舒捲自如,而詩人也悠閒自在,信步行到水天盡頭,聽流水潺湲,看白雲悠悠。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雲:“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在這樣的化境中,對人生的領悟和對佛家真諦的徹悟已融而為一了,而在禪宗看來,這兩者本來就不是兩回事。這樣的境界,也正是佛家禪宗所謂的“不住心”、“無常心”與“平常心”,既是美的詩境,也是禪趣生動的佛家境界,更是超逸自在的人生之境。他的《送別》詩有“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一聯,也當作如此解。
可以說,王維的許多小詩,都蘊含著這樣的韻致和禪趣
王維的一些詩文作品頗類僧人禪師所作,但是,後人稱道和欣賞王維“詩中有禪”,卻不是指這些頌佛和闡述禪理的作品,也不只是就王維詩中多有禪家事典而言。而是指他晚年居藍田描繪輞川山水與隱居生活的詩作。後代畫家推崇王維的也是象《袁安臥雪圖》那樣的寫意畫,據說王維在畫中畫了雪中芭蕉,而雪中是不可能有綠葉蔭蔭的芭蕉的。明李夢陽說:“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空同子》)如果說,前述《過青龍寺》等諸詩文還只能說是屬於“見山不是山”的境界,是似僧之作,那麼,他的不少詩,尤其是輞川諸絕,及其雪中芭蕉等等,真可謂色相俱空,通於禪家境界。這些詩作有其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意境空寂幽深,都為極具審美價值和高超藝術水準的山水田園詩,似乎沒有用任何佛教術語,也不是禪學話題,卻又富含禪趣,詩境通於禪境,空山無人,鳥鳴花落,水流雲在,月照素琴,寂而常照,動靜不二,生意盎然,又一切皆幻,而一切又“無非般若”,“總是法身”,通於“青青翠竹”、“鬱郁黃花”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境界。這,才真正是“詩中有禪”。
觀其《終南別業》:“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流蜿蜒曲折,無所滯礙,白雲悠悠而起,舒捲自如,而詩人也悠閒自在,信步行到水天盡頭,聽流水潺湲,看白雲悠悠。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雲:“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在這樣的化境中,對人生的領悟和對佛家真諦的徹悟已融而為一了,而在禪宗看來,這兩者本來就不是兩回事。這樣的境界,也正是佛家禪宗所謂的“不住心”、“無常心”與“平常心”,既是美的詩境,也是禪趣生動的佛家境界,更是超逸自在的人生之境。他的《送別》詩有“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一聯,也當作如此解。
可以說,王維的許多小詩,都蘊含著這樣的韻致和禪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