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來源 周姓的歷史源遠流長。周文王原本姓姬,是最初黃帝賜予的14個姓之一,後來將封地的名號用作了自己的姓氏。據《元和姓纂》記載:"帝嚳生后稷,至太王邑於周,文王以國為氏。"后稷傳說是有邰氏之女姜原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后稷原居邰(今陝西武功),傳到公劉時,遷到幽(今西彬縣),到太王(即古公稟父)時,文王以國為氏,開始有了周姓。因此周文王是周姓的開族鼻祖,而就其血緣而言,尚可上溯至遠古的黃帝軒轅氏。這支周氏姓源最初的發源地無疑是在原周國也即今陝西岐山一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他們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漸播遷到河南、四川等地。公元前770年,西周被滅,周平王東遷到河南洛陽,延續達幾百年之久,使周室後裔在河南得以繁衍。這正是後來河南成為中國周氏盛族之地的原因。關於周氏的來源,還有幾種其他說法。其壯大不只靠周文王這一主系,在其後來的發展中,還加入了一些由他姓改為周姓的,而且其中還有少數民族血統。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6個來源:(1)出自黃帝的大將周昌之後(《姓氏考略》)。(2)出自商代太史周任之後(見《逸周書》)及《河圖運錄法》)。(3)由姬姓改姓而來。其中有出自周朝王室之後,也有出自周平王子烈和周朝的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另據《姓氏考略》載,唐玄宗時,姬姓的人因姓氏與玄宗李隆基名字中的"基"字同音。奉命改姓周。(4)由蘇姓改姓而來。史載,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一位名為蘇卓周的人改姓周氏,以"武功"為郡望,人稱武功周氏。(5)出自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北魏時鮮卑貴族喜改漢姓,一說為北魏獻帝次兄普氏,在孝帝時改姓周氏。另一說鮮卑賀魯氏,北魏孝文帝時改姓周氏。(6)出自北周普屯氏,約在北朝時改姓周。《周書》載,北周人周瑤,初姓普屯,後改姓周。當今的絕大多數週姓人的血統都出自於這6種源流。周氏的播遷,經歷了眾多朝代的興衰,才逐漸遷至今安徽、江西、浙江、江蘇等地,後來又南遷至福建和廣東。
姓氏來源 周姓的歷史源遠流長。周文王原本姓姬,是最初黃帝賜予的14個姓之一,後來將封地的名號用作了自己的姓氏。據《元和姓纂》記載:"帝嚳生后稷,至太王邑於周,文王以國為氏。"后稷傳說是有邰氏之女姜原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后稷原居邰(今陝西武功),傳到公劉時,遷到幽(今西彬縣),到太王(即古公稟父)時,文王以國為氏,開始有了周姓。因此周文王是周姓的開族鼻祖,而就其血緣而言,尚可上溯至遠古的黃帝軒轅氏。這支周氏姓源最初的發源地無疑是在原周國也即今陝西岐山一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他們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漸播遷到河南、四川等地。公元前770年,西周被滅,周平王東遷到河南洛陽,延續達幾百年之久,使周室後裔在河南得以繁衍。這正是後來河南成為中國周氏盛族之地的原因。關於周氏的來源,還有幾種其他說法。其壯大不只靠周文王這一主系,在其後來的發展中,還加入了一些由他姓改為周姓的,而且其中還有少數民族血統。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6個來源:(1)出自黃帝的大將周昌之後(《姓氏考略》)。(2)出自商代太史周任之後(見《逸周書》)及《河圖運錄法》)。(3)由姬姓改姓而來。其中有出自周朝王室之後,也有出自周平王子烈和周朝的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另據《姓氏考略》載,唐玄宗時,姬姓的人因姓氏與玄宗李隆基名字中的"基"字同音。奉命改姓周。(4)由蘇姓改姓而來。史載,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一位名為蘇卓周的人改姓周氏,以"武功"為郡望,人稱武功周氏。(5)出自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北魏時鮮卑貴族喜改漢姓,一說為北魏獻帝次兄普氏,在孝帝時改姓周氏。另一說鮮卑賀魯氏,北魏孝文帝時改姓周氏。(6)出自北周普屯氏,約在北朝時改姓周。《周書》載,北周人周瑤,初姓普屯,後改姓周。當今的絕大多數週姓人的血統都出自於這6種源流。周氏的播遷,經歷了眾多朝代的興衰,才逐漸遷至今安徽、江西、浙江、江蘇等地,後來又南遷至福建和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