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aamy7099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古代男子年齡稱謂區分:幼兒到青年:0-1歲孩提、襁褓 、2-3歲孩提、8歲童齔[chèn]、9歲九齡、13-15歲舞勺之年、15束髮、成童、志學、15-20舞象之年、20歲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中年到老年:30歲(男)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壯室、40歲(男) 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歲“開六”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1歲開七、華甲、64歲破瓜、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1歲開八、77歲喜壽、80歲望八、杖朝之年、88歲米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望九、鮐背之年、100歲期頤、人瑞 。擴充套件資料: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面板。又人到暮年,面板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養殖知了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