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這很正常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我之英雄,敵之仇寇;

    東瀛那個神社,我們恨之入骨,但對於他們民族,那就是為本民族拼殺的英豪;

    換句話說,衛青、霍去病、李靖我們的英豪,在匈奴、突厥眼裡,那就是鬼神一般的存在。

    秦國大將白起號稱殺神,秦國的軍神,你問問其他國家,比如趙國,是怎麼看他的?

    立場不同,結局自然還是不同。

  • 2 # 娛史精品屋

    這牽涉到相對論與唯物主義。

    相對論指出,對與錯、高與低、好與醜,都是相對的。這裡說司馬懿是“壞人”,他是相對諸葛亮這個“好人”比較的,同樣反過來說諸葛亮是“壞人”也是相對於司馬懿這個“好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選的參照物不同。說諸葛亮好的參照物是看對劉備又沒利,說司馬懿好的人選的參照物是看對曹操有沒有利。參照物不同,結果肯定不同。

    那麼怎樣才能得出正確的觀點?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即客觀全面看問題。把二者放在一個框框裡,用同一個尺子量。比如司馬懿與諸葛亮,就要把他們放在歷史的框框裡,用有沒有推進歷史前進作為準繩,則很快就可以得出誰是奸詐誰是聰明的結論。

    首先看劉備,劉備的一生都執著於光復漢室,一切以此為宗旨。諸葛亮對他忠心耿耿,為達此目標鞠躬盡瘁,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甘冒萬劫不復之風險。明明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卻要抱殘守缺,而且不在乎劉禪的昏庸無能,卻要為他流盡最後一點血。如果你是顧天下大義的,應該取而代之,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為黎民百姓謀福利。所以,諸葛亮的忠義實際上只是服務於劉備或者說劉家。所以這種才智從歷史高度看,實質是假公濟私的表現。

    再看司馬懿。先談曹操,曹操三代忠良,包括他自己,對漢室一開始也是忠心耿耿。後來由於漢室失控,曹操覺得待在朝廷將無所作為,於是投奔袁紹,但是當面對董卓的西北軍,所謂的勤王盟軍都不敢出戰,反而是非常弱小的曹操帶著自己的小隊伍前去抵死相抗。而當他渾身血跡斑斑回到大營時,看到的卻是一群諸侯大臣飲酒作樂,至此,他終於看出了,漢室人心已散,氣數已盡。於是自己另起灶爐,開始為統一華夏而四處征伐。而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一心做事,曹操死後,他頂住諸葛亮的北伐,保住了曹操的基業,後來廢魏帝,也是魏廷已經腐敗,氣數將盡。不足為大事的情況下的行為。這跟曹操看破弱漢不足謀,如出一轍,都是因勢利導,順應歷史潮流。

    結論,劉備一心只系劉家江山,諸葛亮一心只效忠劉備父子,這不是大義的表現。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智慧不能稱為聰明;曹操不抱殘守缺,因勢利導,以天下蒼生為服務目標,是正確思想觀,司馬懿為之效勞,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智慧不能稱為奸詐。

  • 3 # 濤哥雜說

    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我們也時刻提高警惕”。

    凡事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事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毛主席的語錄是經過歷史經驗得出的結論。

    今天看來這結論依然是真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堅持用冷水洗臉,面板真的會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