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離婁眼神好,公輸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圓規曲尺,也不能畫出方、圓;師曠耳力聰敏,但如果不依據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雖有堯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現今有些國君雖有仁愛之心、仁愛之譽,但老百姓卻不能得到他們的恩惠,也不能被後世效法,就是因為不實行先王之道的緣故。所以說:"僅有善心不足以用來治理好國政,僅有法度不能自行實施。"《詩經》說:"沒有過失沒有疏漏,一切都按先王的典章。"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還從來沒有過。聖人既已竭盡了視力,再加以圓規、曲尺、水準、墨線,來製作方、圓、平、直的東西,使這些東西用之不盡;既已竭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使各種音階應用無窮;既已竭盡了心思,再接著推行不忍心別人受苦的政策,使仁愛足以遍惠天下。所以說:"築高臺必定要依傍山丘,掘深池必定要依傍河澤。"治理國政卻不依靠先王之道,能稱得上明智嗎?因此,只有仁者才適宜處在領導地位,不仁的人如果處在領導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天下的百姓。在上者沒有行為準則,在下者不守法規制度,朝廷不相通道義,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員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這樣的國家還能儲存下來,那是僥倖。所以說:"城壘不堅固,武器甲冑不充足,不是國家的災難;土地沒有開墾,財物沒有積蓄,不是國家的災害。在上者不講禮義,在下者沒有學問,作亂的小人興起,國家的滅亡就在眼前了。"《詩經》上說:"上天正在震怒,不要那樣多嘴。"多嘴,就是囉嗦。侍奉國君不講道義,進退之間沒有禮儀,言談詆譭先王之道,就好像多嘴囉嗦一樣。所以說:"要求國君克服困難叫做恭,陳述善德、抵制邪說叫做敬,認為國君不能行善而坐視不管叫做賊。"」
孟子說:「離婁眼神好,公輸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圓規曲尺,也不能畫出方、圓;師曠耳力聰敏,但如果不依據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雖有堯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現今有些國君雖有仁愛之心、仁愛之譽,但老百姓卻不能得到他們的恩惠,也不能被後世效法,就是因為不實行先王之道的緣故。所以說:"僅有善心不足以用來治理好國政,僅有法度不能自行實施。"《詩經》說:"沒有過失沒有疏漏,一切都按先王的典章。"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還從來沒有過。聖人既已竭盡了視力,再加以圓規、曲尺、水準、墨線,來製作方、圓、平、直的東西,使這些東西用之不盡;既已竭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使各種音階應用無窮;既已竭盡了心思,再接著推行不忍心別人受苦的政策,使仁愛足以遍惠天下。所以說:"築高臺必定要依傍山丘,掘深池必定要依傍河澤。"治理國政卻不依靠先王之道,能稱得上明智嗎?因此,只有仁者才適宜處在領導地位,不仁的人如果處在領導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天下的百姓。在上者沒有行為準則,在下者不守法規制度,朝廷不相通道義,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員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這樣的國家還能儲存下來,那是僥倖。所以說:"城壘不堅固,武器甲冑不充足,不是國家的災難;土地沒有開墾,財物沒有積蓄,不是國家的災害。在上者不講禮義,在下者沒有學問,作亂的小人興起,國家的滅亡就在眼前了。"《詩經》上說:"上天正在震怒,不要那樣多嘴。"多嘴,就是囉嗦。侍奉國君不講道義,進退之間沒有禮儀,言談詆譭先王之道,就好像多嘴囉嗦一樣。所以說:"要求國君克服困難叫做恭,陳述善德、抵制邪說叫做敬,認為國君不能行善而坐視不管叫做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