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鳩摩智
-
2 # 聯合防務
偶然之中的必然。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場”,蘇聯對於英華人當年鎩羽阿富汗的歷史不是不知道,但蘇聯還是於1979年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這是由當時的一段歷史情況促成的。
阿富汗就在蘇聯身邊,地理位置很重要。但對蘇聯來說,控制阿富汗的最重要目的不是那個不靠譜的經阿富汗進入溫水海洋,而是在於不能讓阿富汗成為西方影響蘇聯中亞地區穩定的橋頭堡。
在上世紀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普什圖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爭執,蘇聯看到拉攏阿富汗的機會來了,於是堅決支援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由此,阿富汗和蘇聯的關係開始迅速熱絡起來,蘇聯一步步向阿富汗滲透,向阿富汗提供鉅額援助,而阿富汗的技術人員、軍官也大批到蘇聯留學。1965年,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成立,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當選總書記。就這樣,蘇聯在阿富汗的影響日盛,逐漸對阿富汗達成了實質上的控制。按理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蘇聯不會直接入侵阿富汗。
然而,1979年9月14日,哈菲佐拉·阿明發動政變殺了向蘇聯一邊倒的塔拉基,開始改善與西方,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這讓蘇聯大為光火,認為以前埃及總統薩德特驅逐蘇聯顧問,最終倒向美國的一幕可能在阿富汗重演,自己在阿富汗20年的經營要打水漂。但是蘇聯初期還是懷著一線希望,派出特使與阿明談判,讓阿明重回親蘇軌道。也許是談判中蘇聯特使態度太過激動,阿明的保鏢以為其會對阿明不利,於是開槍打死了蘇聯特使。這下子阿明百口莫辯,乾脆加速與西方走近。而蘇聯也由此扔掉了對阿明最後的一絲希望,定下了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權、公開扶持傀儡政權的決心。1979年12月25日,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殺了阿明,扶持起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傀儡政權。(S)
蘇聯想掌控阿富汗,是從沙俄時代就已經繼承下來的歷史宏圖。阿富汗,卡在中亞南亞地區地區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歷史上,因為它的爭奪就沒有停過。 蘇聯雖然國土廣袤,但是地緣條件並不太好,處於高緯度區,缺乏不凍港,而且,自己在波羅的海、黑海、日本海的出海口都被敵對或者不友好的勢力卡住了咽喉。幾大艦隊因為坑爹的地理分隔,弄得無法相互關聯照應。日俄戰爭中,從波羅的海、黑海艦隊中抽調的艦隊,為了支援太平洋艦隊,不得不花了幾個月跑了大半個地球。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為了支援歐洲戰場,蘇聯特地從太平洋艦隊調了6艘潛艇(其中L-16失事),也是不得不不遠萬里馳援。這兩個事例就足以說明蘇聯海軍對地理劣勢的無奈。日俄戰爭中,沙俄佔旅順,新中國以後,赫魯曉夫想和毛澤東主席商量在中國建立長波電臺、建立中蘇聯合艦隊這些事件(都被主席拒絕),反映了蘇聯(俄)對不凍港和出海口的渴望和野心。 東西出海口突破無門的蘇聯越發意識到控制阿富汗的重要性。如果以阿富汗為跳板,染指印度洋,可以為冷戰中的蘇聯遠洋海軍戰略獨闢蹊徑,而且控制阿富汗,還可以威脅中東的那些產油區,可以掐住北約的石油命脈。七十年代,是蘇聯壓著美國勢頭的時候,美國因為剛剛走出越戰泥潭,肯定無力正面干預蘇聯對阿富汗的動作,伊朗正好在這一時期跟美國也鬧掰了,中東這一片局勢相對於是有利於蘇聯的。而阿富汗國內,阿明幹掉了親蘇勢力,發動了政變,還跟美國等西方勢力勾勾搭搭,這讓蘇聯感覺自己的利益和南下宏圖受到了威脅,怎麼能夠允許阿富汗倒向美國等北約國家,然後楔進自己肉裡呢。解決阿明是勢在必行,而國際形勢又利於自己,於是蘇聯就出手了。
(哈菲佐拉·阿明)
蘇聯控制阿富汗的願望倒是由來已久,而解決阿明倒是形勢所逼,急功近利談不上,只不過是低估了這個“帝國墳場”的威力,再加上美國等北約勢力也在大力援助阿富汗反蘇武裝,這使得蘇聯被拖入了這個戰爭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