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默默談文房
-
2 # 90度視覺
想必很多人都見過銀元。這是一種在普通家庭中一個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的貨幣,那麼一塊銀元又能買多少東西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白銀的使用,白銀是在唐末宋初的時候在社會上流通的,但是中中國產銀較少,大多數都來自海外,新大陸被發現之後,銀元就流入了中國,最初的一批銀元是墨西哥的和西班牙銀元,最開始是在廣東,福建等港口貿易城市使用,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華人也開始仿照國外銀元使用。民國成立以後,政府就公佈了新的規定,規定了銀元為國幣。而且銀元的樣式十分的美觀,發行之後,在各個地方也都盛行使用。言歸正傳,我們,來說一說,一元大洋,在民國時期到底能買到什麼東西。而根據各個地方的發展水平不同,所以對這個的使用情況只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根據當時的物價,在廣州一塊大洋能買到25斤大米,或者是20斤的茄子。在北京,一塊銀元就可以買到六斤的豬肉,七斤煤油,就算住近一些,高檔旅館房費也就是2到3塊大洋。在抗戰十多年的時間裡,物價都一直比較平穩的上漲,但是抗日戰爭一結束之後,物價就飛快的往上升,而一兩銀元所買到的東西也就越來越低了。雖然大洋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但是相對於法幣還是值錢的,當時一個人的收入水平也不低,上海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是20元,而技術比較高的一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四五十元而對於其他的更高階的工作人員來說,月收入就更高了,甚至達到了上百元。那個時代,一塊銀元相當於現在的150到200人民幣左右,如果那個時候,誰的收入有三五十塊大洋的話,日子就是非常的幸福了。
-
3 # 不沉的經遠
最早中國使用的銀元是從國外流入的,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鷹洋”、英國的“杖洋”、日本的“龍洋”等等,因為這些銀元外形一致,成色、重量統一,相較傳統的銀錠使用方便,所以流通越來越廣。
清朝最早自己鑄造銀元是乾隆58年(1793年),在西藏發行“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經仿製銀圓,俗稱為銀餅,不過數量都不大。
大規模製造銀元則是在清末,兩廣總督張之洞率於光緒十五年鑄造銀元,因為一面鑄有龍的影象,所以俗稱“龍洋”。後來其他各省也開始鑄造銀元,並且將銀元統一重量定為庫平七錢二分。
辛亥革命以後,銀元也就繼續沿用了下來,之不過上面的圖案改成孫中山或者袁世凱,一直到後來發行法幣,銀元才不成為正式貨幣。不過在民間,銀元一直使用到了49年。
所以國內長期使用銀元一是方便,二是慢慢在國內形成的市場,三是由於政局混亂,軍閥混戰不休,紙幣的信用不如銀元。
至於銀元的購買力,這個根據年份和地區的不同,物價也有很大波動,要說清楚一個銀元到底能買多少東西就比較麻煩了。不過魯迅很多文章中一些工人家庭一個月的開銷也才幾個大洋,大致可以想象銀元的購買力。
回覆列表
因為當時民國脫胎於清,市面上還有很多的銀子在流通,數量很大,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銀本位國家,所以就以銀元為主,你要說當時銀元多值錢到不說當時物價很低廉,魯迅當時買過一個四合院,才花了800大洋,還是很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