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後,曹操曾給孫權寫信,希望孫權“內去張昭,外擊劉備”。為什麼曹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有一個投降派在東吳內部,對曹魏應該是更有利才對呀?
回覆列表
-
1 # 楚狂接與
-
2 # 歷史風雲天下
張昭這個人在三國曆史上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江東孫策和孫權兩代人,對待張昭都是極為恭敬的,就如孔明之於劉備、劉禪,張昭於孫策的江東基業有定鼎之功,於孫權有穩住江東免遭動盪之恩,可以說當時江東名聲在外的就是他張昭了。
孫氏以誠心待張昭,張昭以生命維護孫吳政權,張昭和孫權之間的關係超越君臣,因此在曹操攜大軍浩浩蕩蕩的殺來時,張昭是從孫權的角度去思考的,他認為曹操勢大,大有一統天下的趨勢,難以與之爭鋒,如此自然就想到了“投降”,畢竟“戰”的結果勝算不大,前車之鑑如呂布如袁紹父子下場慘淡收場,而“投降”仍然能夠享受榮華富貴,高官厚祿,漢中張魯、荊州劉琮等都是投降的,結果曹操也不吝惜封侯賞爵,所以兩相對比,張昭主張“投降”。
如此不能就說張昭是“投降派”,這是因地制宜,從局勢出發,理性分析的結果,算是比較客觀和公正的。只不過張昭小瞧了孫權的志向。
至於為什麼要殺張昭,那是因為張昭是東吳百官的代表人物,是江東的定基之臣,他的威信非同一般,有句話說“上朝拜孫權,下場拜張昭”,由此可見張昭在江東士族心目中的威望,如此人物,孫權要是殺了他,結果可想而知,群臣必定會離心離德,從東吳內部分裂,從而讓曹操有機可乘,此乃攻心之術。
赤壁之戰,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經出現,曹操知道孫劉聯盟形成,曹魏再也難以一統天下,而只有其內部出現變數,再加上孫劉聯盟破滅,如此才能漁翁得利,可惜曹操的如意算盤還是打錯了,終其一生也不能完全其一統天下的偉業。
謝邀,首先說下是“願君少留意焉,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這段出自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收錄在《文選》裡)。其實學術界對於這個作品是真實存在還是偽作是有爭議的,這裡姑且算作曹操確實給孫權寫過這樣的信,我個人是傾向偽作說的。
赤壁之戰三年後曹操孫權去了一封信,內容大意是我曹操和你孫權打一仗完全是受劉備那個大耳賊挑撥啊,我們兩家沒有什麼仇怨。赤壁之戰我是軍隊遭了瘟疫所以自己燒了船主動退走的,不是被周瑜打敗的。江陵之戰也是由於沒有糧食退走的,照樣不是被周瑜打敗的。
所以說啊你不要以為守著長江天險就能抗拒中原。你應該歸順朝廷,拿下張子布,擊殺劉備作為投名狀。這樣你的地盤還是你來管,這樣朝廷滿意,江東百姓也可得平安啊。如果你顧念舊情不願意動張昭也可以,把劉備拿下也是一樣。我等你的回覆哦。
曹操為啥點名要殺張昭?因為張昭是東吳大臣中分量最重的老臣,可以說是群臣之首,而且被兩次託孤,孫策臨終有言“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基本上張昭在東吳相當於蜀漢託孤後的諸葛亮。你能想象魏國寫新給劉禪說你把諸葛亮殺了,我讓你統管益州不攻打你麼?
明白了張昭在吳國的地位再說說“投降派”這個事。張昭怎麼就算投降派了?如果張昭算投降派,那麼赤壁之戰前東吳一干文臣武將除了周瑜、魯肅都是投降派。而東吳最大的投降派就是孫權!(自魏文帝踐祚,權使命稱藩,及遣于禁等還)
攻守戰和豈有一定之規?赤壁之戰前,曹操勢大並且剛剛奪取荊州,天下大多數人都以為曹操即將統一中國。張昭作為託孤老臣要做的是為孫家考慮,抵抗會怎麼樣?輸了袁紹、呂布就是例子。投降會怎麼樣?孫權不失封侯之位。孫家可以得到保全。況且如果孫權投降曹操,那麼六合歸一指日可待。張昭當時還不明白孫權的雄心,所以只是做出了最穩妥的選擇而已。
張昭之於孫權名為君臣,情同父子。他是真心實意為孫權著想的,孫權也是完全信任張昭的,畢竟孫權那時只剩下張昭這麼一個在他犯錯是會厲聲責罵他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