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木佳年華

    李舜臣(이순신,1545年4月28日 - 1598年12月16日),字汝諧,號德水。北韓王朝時期京畿開豐(今開城)人,德水李氏出身。北韓王朝時期將軍,封號忠武,是北韓與南韓的民族英雄。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50年7月設立了李舜臣勳章和李舜臣獎章授予作戰中榮立戰功的海軍將士。現在南韓的學校除了檀君像及世宗大王像以外,還放有忠武像。南韓首都首爾的忠武路就是為了紀念李舜臣的功績。他的頭像也出現在南韓的100元硬幣上。

    北韓壬辰衛國戰爭前夕,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他改制的龜甲船能攻能防,在抵禦日本海軍的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入侵北韓,李舜臣統帥北韓水軍在玉浦、唐項浦、泗川、閒山島、釜山等地重創日軍。後因讒言一度下獄。1597年日本出動14萬兵力,水陸並進入侵北韓。李舜臣被再次起用,出任三道水軍節度使。他率北韓官兵和明朝援軍共同禦敵,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1598年,在露樑海戰中,他和中國水軍總兵鄧子龍共同指揮朝中聯合艦隊大敗日軍,不過李舜臣在此役遭遇到島津家的突襲,最後戰死疆場。

    1592年春天, 日本的豐臣秀吉藉口北韓拒絕幫助日本攻打中國,調集近20萬大軍,700艘戰船,悍然發動了對北韓的侵略戰爭。

    日軍在北韓登陸,僅3個月的時間,就接連攻陷了北韓的京都漢城及平壤、開城等重要城市,國王逃到鴨綠江邊躲藏了起來,整個北韓如覆巢之卵,岌岌可危。豐臣秀吉見初戰告捷,頗為得意,他狂妄地對部下說:

    “你們等著瞧吧,好戲還在後頭呢,要不了多久,北韓、中國的臣民就會俯伏到我的腳下,聽候我的驅遣!”

    可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在海上他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因為他們碰到了北韓的愛國名將李舜臣率領的海軍。李舜臣出生於1545年,他原來只是一個小縣城的獄吏。因為他剛毅勇敢、足智多謀,被首相破格提升為全羅道左水使,扼守北韓海峽,他早就看出了日本想吞併北韓的狼子野心,他非常重視訓練水師,並特別改進了傳統的龜船。

    龜船是北韓人很早就發明的一稱戰船,船身裝有硬木製成的形似龜殼的防護板,故叫龜船。李舜臣改進了龜船的結構和裝置,把船身造得更大。每艘船身長十餘丈,寬一丈多,甲板之上有厚木製成的頂蓋,並且裹上鐵板,可以掩護船上水軍避免敵人火器投射,頂蓋上和甲板旁,裝著許多尖銳的大釘和鐵鉤,使敵人不敢攀登,船頭上安裝著一個大龍頭,上穿兩個大炮眼,頭尾都裝有金屬尖杆,必要時可用來衝擊敵船。船身前後左右有74個槍眼,射手可以伏在內部施放火器。船身兩則又各設10只大槳,全部划動,急馳如飛。加上船身很大,可以裝載很多飲水和糧食,這使龜船更適於水面久戰了。

    龜船有許多優點,指揮它的李舜臣又多謀善斷,深韜武略,難怪日軍在他面前要撞得頭破血流了。

    這年5月1日,李舜臣得知玉浦港停靠著50餘艘日本兵船,船上的士兵大都上岸搶劫百姓財物去了,他立即指揮90多艘龜船去偷襲日軍,日軍從未見過這種戰船,遠望還以為是一群大烏龜朝他們爬過來了呢!

    過了一會,才看清了那群“烏龜”,原來是戰艦,日軍頓時慌了神。當他們倉皇跑上船,準備起錨逃離時,已經來不及了。

    “開炮!”李舜臣一聲令下,千百道火龍撲向日船。“轟轟……”日船上百花齊放,煙火繚繞。在強烈的炮火下,日軍抱頭亂躥,鬼哭狼嚎,轉眼間40餘艘日船被炸燬、擊沉,士兵傷亡不計其數。不可一世的日軍艦隊就這樣被李舜臣的“大烏龜”們吞沒了。

    玉浦海戰的勝利,粉碎了豐臣秀吉從海路侵略北韓沿海地區的計劃,侵略軍、後勤物資的運送也處於癱瘓狀態,陸軍的進攻也因此受到阻滯。20多天後(5月29日),李舜臣又打響了第二次大海戰。

    當時,10多艘日船停泊在泗川岸邊,日軍自以為有險可據,想等北韓船隻靠近了再打。李舜臣看穿了敵人詭計,故意引船後退。日軍以為他懼陣脫逃,就駕船追擊,不料,剛離岸不久,李舜臣就讓龜船掉頭向日軍猛攻。霎時,槍炮齊鳴,火焰紛飛,日船又被大烏龜吞沒了。

    接著,在唐浦,李舜臣又率領龜船攻擊日軍陣地。他先用“擒賊先擒王”的戰術,俘獲日船21艘,後又巧妙地運用引蛇出洞的策略,用3艘龜船偽裝偵察地形,引誘敵人,主力船隻則預先埋伏在山腳下。日船果然傾巢出擊。進入伏擊圈,結果遭到前後夾攻,26艘日船全被焚燬。戰鬥中,李舜臣左臂受傷,血流不止,但他屹立船頭,指揮若定。

    7月的一天,在閒山島地區,李舜臣又同日軍展開大戰,最後一舉殲滅日軍水師主力,控制了海域,李舜臣也因屢戰告捷,功勳卓著,被晉升為三道水軍統制使。

    就在這時,中國明朝政府應北韓政府要求,派出援軍與北韓軍隊並肩作戰,兩軍很快收復平壤、開城,把日軍趕出北韓北部。豐臣秀吉被迫與北韓進行和平談判,可惜在日本間諜的破壞和姦臣的誣陷下,李舜臣竟在1597年2月被免職治罪。

    豐臣秀吉見自己的眼中釘被拔去,立即中止談判,派出15萬大軍再犯北韓。

    當時,指揮北韓海軍的是一個昏庸無能的軍官,他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交戰不久,北韓軍節節敗退,海軍幾乎全被擊潰,大片國土又重新淪入敵手,北韓政府見情勢萬分危急,只得重新啟用李舜臣,並請求中國再次出兵援助。

    李舜臣臨危受命,重整水師。他團結抗日將士,懲辦怕死官員,又吸收忠勇的農民參加水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在殘餘的12只戰船和一百多名水兵的基礎上,又重新組建了一支驍勇善戰的強大水師。

    他率領這支水師利用天時地利,巧布鐵索陣,在鳴樑海峽誘敵深入,以12艘龜船擊沉30多艘日船,擊斃擊傷日軍4千多人,致使豐臣秀吉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

    1597年冬,朝中聯軍在李舜臣和中國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同日軍主力在露樑海打了一場空前激烈的海戰。

    交鋒開始在深夜,當500餘艘日船抵達露樑海時,朝中戰船同時發出猛烈的炮火,海面上烈火沖天,亮如白晝,戰士們勇敢地跳上敵船,殺得敵人橫屍滿艙。

    敵軍惶如甕中之鱉,急欲奪路逃跑,但被切斷退路,於是集中火力負隅頑抗。在激烈的交戰中,李舜臣發現鄧子龍身陷重圍,就立即駛船去援救,不幸左胸中彈,他忍著劇痛,囑咐部下不要聲張,並將軍旗交給副手,要他代施號令,戰鬥一直由夜晚打到白天。第二天中午時,朝中水師共擊沉、擊毀敵船450艘,殲滅日軍一萬多人。至此,持續了6年之久的北韓衛國戰爭終以輝煌的勝利結束了。這場戰爭開始於1592年,按農曆屬壬辰年,所以北韓歷史上把它稱作“壬辰衛國戰爭”。

  • 2 # 華山論劍憶經典解說

    那麼,與李舜臣處於同時期的明朝優秀將領,哪些人的軍事才能堪比李舜臣呢?小編例舉了三人:

    01、胡宗憲

    胡宗憲在嘉靖年間以浙直總督的身份指揮明朝大軍與倭寇作戰,是明朝抗倭戰爭的總司令和實際指揮官。“大明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就是對胡宗憲功績的最佳體現。胡宗憲之所以被歷史掩蓋了大部分光芒,是因為其出身嚴嵩門下,手下又有譚倫、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淡化了他對明朝抗倭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以胡宗憲的才能和戰功來說,非但李舜臣比不了,北韓任何一位軍事將領都無法比擬。

    02、戚繼光

    戚繼光的戰功就無需小編贅述了,在冷兵器的區域性戰爭中,整個亞洲還沒有任何一位軍事將領能超過他的成就。為什麼戚繼光在中國歷史名將錄上的排名不夠高,原因和李舜臣一樣,都是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戰績難於服眾。你一輩子打了上百場小戰,殲敵10萬人,與一位一次戰役或戰爭就殲滅敵人數十萬或擊敗一個國家的軍事統帥相比,誰的功績更有說服力?相信讀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拿戚繼光與李舜臣做比較,不管是從個人能力、戰功來說,戚繼光都壓李舜臣一頭。

    03、麻貴

    明朝軍事將領麻貴與北韓名將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經歷的,因此拿來與李舜臣做比較最為適合不過。

    麻貴在明朝國內的戰功就不細說了。1597年,萬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貴為備倭總兵(相當於現在的戰區司令),率部赴北韓與日軍作戰。明朝時的總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轄3-5萬人的部隊,品級權力都不算低了。麻貴到了北韓後,王京保衛戰擊敗小西長行,解了北韓燃眉之急;1598年擊敗加藤清正,氣死了日軍關白豐臣秀吉。最終憑藉輝煌的戰功擊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終勝利。麻貴回國後立馬被升為右都督,成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戰死時,官職三道水師統治使(相當於聯合艦隊司令),不管是從職務、戰功大小都與麻貴相差甚遠,稱為亞洲第一名將,名不副實。

  • 3 # 蘭陵郡主

    李如鬆,生於1545年,少年時便隨父李成樑征戰沙場,可謂是驍勇善戰、有勇有謀。萬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寧夏副總兵哱拜父子勾結河套部落反叛朝廷,不日之內,連攻靈州、玉泉嶺、中衛等多城池,四月,李如鬆經薦臨危受命,任陝西討逆軍務總兵長,歷經五個月,蕩平叛亂,水淹寧夏,至此,寧夏叛亂全部平息,這即是“萬曆三大徵”中的第一戰。李如鬆晉升都督。

    萬曆二十六年,李如鬆率輕騎追擊韃靼,遭遇敵方數萬人,浴血奮戰,終難是將軍戰死沙場,神宗聽聞痛苦流涕,埋衣冠冢於順天府長辛店。諡號“忠烈”,立祠紀念。

    李如鬆熟讀兵法、驍勇善戰,擅長陸戰,而李舜臣則是對海洋氣候研究頗深,擅長水戰,同樣是與日倭作戰,風格不同,卻都是忠義之士,曉勇之人!

  • 4 # 九尾靈猴

    李舜臣的發跡源於日本封建領主豐臣秀吉對北韓的入侵。在國家危難之際,李舜臣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全羅左道水師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海軍支隊司令),負責督造龜船,積極備戰抵禦日本的入侵。

    1592年,14萬日軍以雷霆之勢橫掃北韓,幾乎將北韓國王俘虜。直到明神宗派遣大軍赴朝支援,才稍微穩住了陣腳。李舜臣作為北韓水師將領,率領不足萬人的少量部隊,多次擊敗數十倍於己的日軍,有利的支援了明、朝聯軍陸軍的作戰,立有大功勞。李舜臣本人相對於平庸的北韓軍事將領,也確實稱得上北韓第一名將的稱號。

    但是,從1592年壬辰倭亂開始,至1598年11月戰死沙場,李舜臣從來沒有指揮過超過3萬人的部隊作戰,對戰局的實質性影響沒有北韓歷史作家撰寫的那樣巨大。而且李舜臣也並非百戰百勝,在1592年10月的釜山之戰、1592年11月的長門浦海戰、1598年10月的順天城之戰均被日軍擊敗,損兵折將,於1598年11月在露樑海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北韓國王為其諡號“忠武”。考慮到當時北韓國羸弱的軍隊戰鬥力,李舜臣的數次戰敗不能歸咎於他指揮無能,綜合與他級別相當的北韓軍事統帥將領,李舜臣是非常出類拔萃的。然而就因為這樣的功績,南韓作者就敢稱李舜臣為亞洲第一名將,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那麼,與李舜臣處於同時期的明朝優秀將領,哪些人的軍事才能堪比李舜臣呢?小編例舉了三人:

    01、胡宗憲

    胡宗憲在嘉靖年間以浙直總督的身份指揮明朝大軍與倭寇作戰,是明朝抗倭戰爭的總司令和實際指揮官。“大明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就是對胡宗憲功績的最佳體現。胡宗憲之所以被歷史掩蓋了大部分光芒,是因為其出身嚴嵩門下,手下又有譚倫、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淡化了他對明朝抗倭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以胡宗憲的才能和戰功來說,非但李舜臣比不了,北韓任何一位軍事將領都無法比擬。

    戚繼光的戰功就無需小編贅述了,在冷兵器的區域性戰爭中,整個亞洲還沒有任何一位軍事將領能超過他的成就。為什麼戚繼光在中國歷史名將錄上的排名不夠高,原因和李舜臣一樣,都是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戰績難於服眾。你一輩子打了上百場小戰,殲敵10萬人,與一位一次戰役或戰爭就殲滅敵人數十萬或擊敗一個國家的軍事統帥相比,誰的功績更有說服力?相信讀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拿戚繼光與李舜臣做比較,不管是從個人能力、戰功來說,戚繼光都壓李舜臣一頭。

    明朝軍事將領麻貴與北韓名將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經歷的,因此拿來與李舜臣做比較最為適合不過。

    麻貴在明朝國內的戰功就不細說了。1597年,萬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貴為備倭總兵(相當於現在的戰區司令),率部赴北韓與日軍作戰。明朝時的總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轄3-5萬人的部隊,品級權力都不算低了。麻貴到了北韓後,王京保衛戰擊敗小西長行,解了北韓燃眉之急;1598年擊敗加藤清正,氣死了日軍關白豐臣秀吉。最終憑藉輝煌的戰功擊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終勝利。麻貴回國後立馬被升為右都督,成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戰死時,官職三道水師統治使(相當於聯合艦隊司令),不管是從職務、戰功大小都與麻貴相差甚遠,稱為亞洲第一名將,名不副實。

  • 5 # Sophists168

    鄧子龍,民族英雄,明代抗倭將領,1528年出生於江西豐城,表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AVANCIER人,他三十歲時中過武舉。明代中期,江西地區賊寇橫行,劫掠村坊,洗劫百姓。在鄉居住的武舉人鄧子龍,接受當地官府的徵召,從軍討賊,因戰功卓著,從布衣白身被提拔為正七品的廣東把總,麾下有兵卒四百多人。

    鄧子龍

    萬曆年間,廣東羅旁大山一帶當地百姓以賴元爵、陳金鶯、羅紹清等人聚眾叛亂,勾結倭寇,禍害嶺南地區。原戚繼光部將、鎮守廣東的都督同知張元勳帶領當時還是廣東守備的陳璘和廣東把總鄧子龍,剿滅嶺南群寇。叛賊頭目黃高暉逃進深山之中,鄧子龍親自出馬,將其生擒活拿,因此升遷為銅鼓石守備。

    鄧子龍像

    當年明洪武大帝朱元璋為了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於1385年在五開洞設立五開衛指揮司(現在的貴州省黎平縣),管理軍民政務。但戍防在那裡的士卒,多是北方人,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經常鬧事。萬曆初年,以胡若盧為首的士卒串通在一起,發生譁變,不服明朝管制的當地酋長土司也參與其中,一時間靖州、銅鼓、龍裡相繼發生動亂。鄧子龍帶兵前去彈壓,以“聲東擊西”之計,先是火攻黎平城東門,吸引叛軍注意力,然後再擊中主力攻破北門,很快平定了叛亂。

    鄧子龍廟

    1585年,邊患再起,緬甸的莽體瑞自稱西南金樓白象王,父子二人在明代商人嶽鳳的勾搭下,兵犯雲南,攻陷順寧,施甸,騰衝、永昌告急。萬曆皇帝為平亂,派參將鄧子龍和遊擊劉挺,各自率領五千兵馬南下平亂。緬軍不是正規明軍的對手,被鄧子龍和劉鋌等明將殺得大敗虧輸,投靠緬甸的嶽鳳不得已開門投降,明軍又在現在的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用先進的火器擊敗緬甸軍的象陣,鄧子龍斬獲頗豐,積功升任副總兵之職。

    鄧子龍墓

    緬亂平定後,鄧子龍的部下卻發生了譁變。當初為了平定緬亂,鄧子龍和劉鋌在永昌、騰衝招募兵丁,充實軍力。鄧子龍和劉綎二將爭功,麾下士兵也多有矛盾,不久劉綎被免職,新上任的劉天俸又被抓捕,鄧子龍馭下無方,驕縱舊部,結果因為沒有及時發餉,軍隊發生叛亂。

    叛軍戰力太強,攻城掠縣,鄧子龍因為治軍不嚴,被牽連下獄。但不久因為緬甸再次發生叛亂,鄧子龍戴罪立功,重返戰場,不僅平定了緬亂,又討伐了肆虐於兩廣的賊寇。鄧子龍雖立功後官復原職,但又被言官彈劾,罷免回家,整日以詩書自娛自樂。

    鄧子龍和李舜臣

    此時正值北韓沃亂,兵部啟用賦閒在家的鄧子龍為水軍副總兵,跟隨主將陳璘前往北韓,抗擊倭寇。李如鬆等將率領明軍勢如破竹,取得第二次援朝陸上作戰的勝利,倭寇聽聞關白豐臣秀吉去世,於是慌忙撤兵。陳璘帶領鄧子龍和北韓水軍統帥李舜臣前去截擊,露樑海戰,倭寇數倍於明朝聯軍,年逾七十的鄧子龍毫不示弱,率領三艘鉅艦衝入敵陣之中,帶領麾下三百親兵跟倭寇展開接舷戰,雙方打得難解難分。

    大明水軍

    但是由於北韓水軍的失誤,將火藥武器投擲到鄧子龍的座船上,結果鄧子龍無法返回自己的座船,麾下士卒傷亡殆盡,自己也被倭寇包圍。北韓水軍統帥李舜臣見狀,率領龜甲船前去救援,結果李舜臣被倭寇的流彈擊中,傷重不治。老將鄧子龍手刃數人,力盡殉國,倭寇有討取敵軍將領首級的習慣,明軍獲勝後打掃戰場時,只找到鄧子龍老將軍的無頭遺體,首級被倭寇帶走請功。陳璘命人將一塊上好的沉香木雕刻成首級,為其成殮。

    李舜臣

    鄧子龍雖然為國捐軀,但愛嚼舌頭、喜歡空談的言官們沒有放過鄧子龍的意思。兵科給事中徐觀瀾和張輔之聯合,向已經殉國的鄧子龍身上抹黑。朝廷一開始沒有撫卹鄧子龍的家人,反而傳出要對其追責,要不是主帥邢玠的據理力爭,和鄧子龍家僕寫下《家人旺八續報》等說明材料被陳送往京師,恐怕自詡清流的言官們,真的要大明忠魂鄧子龍“流血又流淚”。

    萬曆見狀便下令追贈都督僉事,其五子鄧世忠、其侄鄧大繼,相繼在抗清戰爭中為國盡忠。北韓國王正祖李算,將鄧子龍的牌位遷到康津誕報廟,享受香火供奉。但近年來,鄧子龍、陳璘、李如鬆、劉綎等明朝將軍形象在電視劇《不滅的李舜臣》和《懲毖錄》中,不斷被醜化,令人憤慨。

    李舜臣陣亡

    據《清朝野史大觀》所載,鄧子龍在北韓前線時,曾經救過一個年輕的女真人,這個人便是努爾哈赤。之後為了報恩,努爾哈赤叮囑後人要將鄧子龍世代供奉,等到順治遷往北京的時候,對這個鄧將軍非常疑惑,身邊的近臣將其解釋說明,這位便是對太祖高皇帝有恩的鄧子龍將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家庭燒烤烤不出香味,肉還很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