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50111117257

    禪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感悟單純依靠理智所難以把握的另一個不可思議世界的途徑。宋代最著名的文人蘇東坡參禪修道,禪學造詣頗深,他有這樣一首詩傳世: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觀潮》)

    這首詩展現了廬山美麗而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不論我們期望禪語,還是不期望,大自然的景色都依然如故。不論你前往觀賞之前,還是觀賞歸來之後,大自然的景色都毫無二致,一如詩人所吟詠的“到得還來別無事”一句。也就是說,不論這個世界上有無禪的存在,大自然的景色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依舊是同一個世界。但是,其間我們的思想意識一定萌生了新的變化,否則眼前的大自然景色絕不會呈現“相同色彩”。禪的生活,迄今為止一直存在於我們芸芸眾生的心懷之中,由於接觸未曾認識過的“日常瑣事”而感悟。而這些所謂“日常瑣事”對我們整個人生產生影響之時,則將轉化為“終身大事”。

    蘇東坡在上述詩句中斷言,自己觀賞廬山景緻前後的感受為“別無事”,表明詩人心靈深處發生了一場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而非直覺性的,是融為一體感)。由於這場心靈深處的變化過於巨大而徹底,蘇東坡本人也意識到了它的深刻涵義。如果變化只侷限於區域性,尚有可能與其他殘存部分加以比較。例如,由觀賞充滿詩情畫意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月亮而產生抒發出來的天賦靈感,屬於心理感受,而不屬於相對意識。(直覺性的而非思辨,這是詩與非詩:哲學的區別)

    但是,蘇東坡上述詩句中表露出來的感悟,滲透於其所具有的全部細胞,乃至整個人體組織結構。所以詩人自身已經完完全全地由悟前的自我境界之中脫離出來了。不僅僅詩人自身如此,廬山也不再是悟前的廬山了。廬山的存在業已獲得了廬山的意識和思維;身為觀賞者的蘇東坡本人亦同樣如此。與此同時,二者終於獲得了歡喜而合為一體。這一感悟的轉變過程,可以稱其為世界上所能夠經歷體驗到的最為壯觀之偉業。

    正因為如此,筆者力圖透過拙作來著力闡明禪——這一偉大而神秘的存在,由此當可自然而然地明瞭“禪生活”的本來面目。

    《禪生活》鈴木大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馬遜河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