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驅動程式最新的情況下,只要行頻和場頻夠高就行
對於CRT顯示器行頻和場頻一定時 可以達到的最大重新整理率和選擇的解析度成反比\
如果你的是LCD,那麼就不要指望了./
一般來說如果顯示器不是很舊的話,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場頻: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螢幕重新整理率即螢幕重新整理的速度,也叫做垂直掃瞄頻率(RefreshRate),之所以叫做垂直掃描頻率是因為它的掃瞄方式是從畫面上方第一條線一直掃到最下面一條線,由於方向是由上到下,所以叫做垂直掃瞄.這個數字代表一秒鐘更新幾次畫面,單位是赫茲(Hz),例如75Hz表示一秒鐘更新整個畫面75次.重新整理頻率越低,影象抖動的就越厲害,使用者的眼睛疲勞得就越快,採用70Hz以上的重新整理頻率時才能基本消除閃爍,如果想獲得最佳的顯示效果和滿足眼睛的舒適要求,則顯示器的重新整理率應達到100Hz。
行頻:也叫做水平掃描頻率,是顯示器一個至關重要的效能指標,是指電子槍每秒在熒光屏上掃描過的水平線數量,等於“行數×場頻”。顯而易見,行頻是一個綜合解析度和場頻的引數,它越大就意味者顯示器可以提供的解析度越高,穩定性越好。以800×600的解析度、85Hz的場頻為例,顯示器的行頻至少應為“600×85=51kHz”。行頻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來估計顯示卡和顯示器之間在頻率的搭配上有沒有問題,當使用者在看一臺顯示器的技術指標時,應該是先看它的行頻,因為這是顯示器規格里最容易遇到規格上限的。歸納來說,行頻分別與場頻、解析度成正比,行頻越高,則允許顯示器解析度可變範圍越大,行頻越高,顯示器也就越好,所以要看一臺顯示器的好壞就要先看它的行頻。
影片頻寬:影片頻寬指每秒鐘電子槍掃描過的總象素數,等於“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場頻”。但透過上述公式計算出的影片頻寬只是理論值,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避免影象邊緣的訊號衰減,保持影象四周清晰,電子槍的掃描能力需要大於解析度尺寸,水平方向通常要大25%,垂直方向要大8%,就是所謂的“過掃描係數”,所以實際影片頻寬的計算公式為“水平解析度×125%×垂直解析度×108%”,即“行幀×135%”。如要顯示800×600的畫面,並達到85Hz的重新整理頻率,則實際頻寬為“800×600×85×135%=55.1MHz”(頻寬單位為MHz)。
在驅動程式最新的情況下,只要行頻和場頻夠高就行
對於CRT顯示器行頻和場頻一定時 可以達到的最大重新整理率和選擇的解析度成反比\
如果你的是LCD,那麼就不要指望了./
一般來說如果顯示器不是很舊的話,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場頻: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螢幕重新整理率即螢幕重新整理的速度,也叫做垂直掃瞄頻率(RefreshRate),之所以叫做垂直掃描頻率是因為它的掃瞄方式是從畫面上方第一條線一直掃到最下面一條線,由於方向是由上到下,所以叫做垂直掃瞄.這個數字代表一秒鐘更新幾次畫面,單位是赫茲(Hz),例如75Hz表示一秒鐘更新整個畫面75次.重新整理頻率越低,影象抖動的就越厲害,使用者的眼睛疲勞得就越快,採用70Hz以上的重新整理頻率時才能基本消除閃爍,如果想獲得最佳的顯示效果和滿足眼睛的舒適要求,則顯示器的重新整理率應達到100Hz。
行頻:也叫做水平掃描頻率,是顯示器一個至關重要的效能指標,是指電子槍每秒在熒光屏上掃描過的水平線數量,等於“行數×場頻”。顯而易見,行頻是一個綜合解析度和場頻的引數,它越大就意味者顯示器可以提供的解析度越高,穩定性越好。以800×600的解析度、85Hz的場頻為例,顯示器的行頻至少應為“600×85=51kHz”。行頻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來估計顯示卡和顯示器之間在頻率的搭配上有沒有問題,當使用者在看一臺顯示器的技術指標時,應該是先看它的行頻,因為這是顯示器規格里最容易遇到規格上限的。歸納來說,行頻分別與場頻、解析度成正比,行頻越高,則允許顯示器解析度可變範圍越大,行頻越高,顯示器也就越好,所以要看一臺顯示器的好壞就要先看它的行頻。
影片頻寬:影片頻寬指每秒鐘電子槍掃描過的總象素數,等於“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場頻”。但透過上述公式計算出的影片頻寬只是理論值,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避免影象邊緣的訊號衰減,保持影象四周清晰,電子槍的掃描能力需要大於解析度尺寸,水平方向通常要大25%,垂直方向要大8%,就是所謂的“過掃描係數”,所以實際影片頻寬的計算公式為“水平解析度×125%×垂直解析度×108%”,即“行幀×135%”。如要顯示800×600的畫面,並達到85Hz的重新整理頻率,則實際頻寬為“800×600×85×135%=55.1MHz”(頻寬單位為M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