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導演許永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又經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來,不是很令人愉快的嗎?人家不知道我的學識,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的君子的表現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文: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文: 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人瞭解自己,只需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5、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譯文: 孔子說:“《詩經》共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思想純正,沒有歪邪的東西。‘’

  • 2 # 星月映山海

    論語孔子名言的意思就是我們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是後世寶貴的文化遺產。個人理解它不僅僅有一種或幾種解釋,而是在每個時代,每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都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人們把它翻譯成為:經常複習學過的東西能在裡面學到新的學問,不也是愉快的嗎?

    但是我們的曾教授說這句諺語應該這樣理解:學到好的東西,應該把這好的東西當成一種習慣,這樣才能使你感覺到快樂。個人極度贊成後者的翻譯。

    如果我們認為孔子的論語只有一種或幾種解釋,那它很定會被歷史所淹沒。之所以兩千多年後提起他還是如雷貫耳,只能說明我們至今為止還承載著它的智慧。

    下面來說下論語的內動: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永珍,《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所以個人認為論語孔子名言講的不是什麼意思,而是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不可以帶雞鴨上火車,能過安檢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