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經》中提到潮汐與月球的關係,東漢時期的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明確指出:“濤之起也,隨月升衰”。但是直到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才從數學上證明潮汐現象是海水受太陽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知,世界上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兩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彼此的引力就越大;兩個物體間距離越遠,則引力越小。眾所周知,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圈是一年,月亮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圈是一月。以地球——月亮為例,它們之間彼此都有吸引力,如果它們保持都靜止不動,就會發生碰撞。但是因為它們在不停地轉動,又會產生與引力方向相反的離心力,而且兩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處於平衡狀態。可是,地球表面每個質點受月亮的引力,大小並不一樣;有的地方,引力大於離心力;有的地方小於離心力,它們的兩個力之間的差值,就是引起潮汐現象的引潮力。
在地球上,各個地方的引潮力,會隨著地球、月亮之間的距離遠近而變化,加上地球也不停地自轉,隨時都在變化著。從而,各個地方在不同時間,會發生大小各不相同的潮汐現象。
太陽的引潮力雖然不大,不及月球的1/2,但也能夠影響潮汐的大小。有時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輔相成;有時是斥力,相互牽制抵消。在新月或滿月時,太陽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產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時,月球和太陽的引力相互對抗,產生低潮。其週期約半月。從一年看來,也同樣有高低潮兩次。春分和秋分時,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陽幾乎在同一平面上,這時引潮力是最大的,造成一年中出現兩次最高潮汐期。
中國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經》中提到潮汐與月球的關係,東漢時期的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明確指出:“濤之起也,隨月升衰”。但是直到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才從數學上證明潮汐現象是海水受太陽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知,世界上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兩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彼此的引力就越大;兩個物體間距離越遠,則引力越小。眾所周知,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圈是一年,月亮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圈是一月。以地球——月亮為例,它們之間彼此都有吸引力,如果它們保持都靜止不動,就會發生碰撞。但是因為它們在不停地轉動,又會產生與引力方向相反的離心力,而且兩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處於平衡狀態。可是,地球表面每個質點受月亮的引力,大小並不一樣;有的地方,引力大於離心力;有的地方小於離心力,它們的兩個力之間的差值,就是引起潮汐現象的引潮力。
在地球上,各個地方的引潮力,會隨著地球、月亮之間的距離遠近而變化,加上地球也不停地自轉,隨時都在變化著。從而,各個地方在不同時間,會發生大小各不相同的潮汐現象。
太陽的引潮力雖然不大,不及月球的1/2,但也能夠影響潮汐的大小。有時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輔相成;有時是斥力,相互牽制抵消。在新月或滿月時,太陽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產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時,月球和太陽的引力相互對抗,產生低潮。其週期約半月。從一年看來,也同樣有高低潮兩次。春分和秋分時,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陽幾乎在同一平面上,這時引潮力是最大的,造成一年中出現兩次最高潮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