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克斯的歷史閒聊

    這個確實爭議比較大,以前還和朋友爭論過。主要原因是,所謂的夏朝,沒有直接的考古文字能證明它作為一個國家存在。至於它是什麼樣的國家,是不是奴隸制的國家,還是一個部落聯盟,仍然存在爭議。但從史記開始,一直都把這段歷史作為華夏王朝的開端,大家也習慣這樣。不過易中天老師就說中華文明3700年,這個見仁見智,有時間的可以看看易中天中華史,在第一本里應該可以找到相關說法。稽核認證中,全手打,望採納,謝謝!

  • 2 # 鈞儒說史

    受西方一些學者的影響,近年來質疑夏朝存在的聲音有點甚囂塵上,《易中天中華史》上來就是“3700年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直接把商以前的歷史“傳說”化了,當然,從信史的角度,這也無可厚非,但傳說未必就不存在,要多方求證,才能探討其是否存在的可能性。

    現在人類還沒有時空穿越的能力,第一歷史是看不到了,只能從第二歷史中去尋找真相。第二歷史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文獻資料和文物考古。

    從文獻資料看,夏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按照越往前越可信的一般邏輯,最早的《尚書》中“甘誓”記有夏王啟討伐有扈氏的事,“湯誓”篇記載上湯討伐夏桀,明確提了“有夏”“夏氏”等字眼。《世本》專門有“夏”一節,《古本竹書紀年》有“夏紀”一章。

    再後一點的《左轉》《國語》和諸子百家著述說起夏朝典故,頭頭是道;《史記》更是載有完整的“夏本紀”,世系傳承完整。杞人憂天的“杞國”即為有夏後裔封國,但它也沒傳下多少先祖文獻,孔子說:

    有人說文獻所記都是商人或周人編造的,且不說有沒有這個必要,單是要動員這麼多不同時代的人去造假,也真是匪夷所思了,況且先秦史官視真實為生命,為維護信史不惜與最高統治者以命相抗,這樣的職業操守還是可值信賴的。

    從文物考古看,夏朝是否存在還沒有定論

    文獻記載確鑿無疑,之所以有夏朝可能不存在的質疑,主要還在於年代久遠,考古發現到現在還沒有像商代甲骨文那樣的根本性突破有關。

    文物文物,一重文二重物。文字目前還沒有發現專屬夏朝的文字,實物方面雖然通過碳十四測定,有很大的進展,但公認的都城或者標誌性的器物還沒有出現,導致在嚴謹的學術界,誰也不敢下定論夏朝到底存在或不存在。

    這樣也就陷入了兩種尷尬,一種是確實沒找到可靠的直接證物,另一種是已經找到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就像鄒衡先生說的: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

    比如當下相對得到認可的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普遍認為是夏都所在,但二里頭考古隊隊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巨集卻很謹慎提出:只要沒有像殷墟中那樣的“直接文字資料”證明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那麼一切都只是假說。

    一般來說,證明一個朝代是否存在,文物證明的可信度要強於文獻,因此,就夏朝是否存在,不管信還是不信,目前最核心的還是缺乏確鑿的證據,就難以證真或證偽。所以現在我們只能模稜兩可的說:“夏朝可能存在”或“夏朝可能不存在”,都沒有問題,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天為止。

  • 3 # 視趣娛樂解析

    補段感想:在每個涉及夏朝存在的話題下,總有些腦子不清醒的人,強行把學術問題扯成政治問題,把邏輯問題扯成立場問題。連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巨集都說二里頭遺址不能證明是夏,某些鍵盤歷史學家可真是被梁靜茹賦予了勇氣呢。

    比如有個叫“魚頭好吃魚尾好吃”的答主,根本搞不懂對夏朝存疑不代表否認二里頭文化是中華文明,還要扣帽子“西方理論得出的結論”,還要扯什麼古希臘古羅馬,明明是自己邏輯課程表

    先秦古書“夏商周”合稱的說法很多,比如《論語》就有以下記載: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篇》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八佾篇》

    夏后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八佾篇》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衛靈公篇》

    但最重要的,還是太史公為夏朝作了傳記,這是夏朝一份完整的履歷表,從此《夏本紀》深入人心,二千年來基本都沒有被質疑過。連近代著名的“疑古派”顧頡剛先生也只認為大禹到少康的記載都是神話傳說,但並不懷疑夏朝存在,只不過沒有文字印證罷了。

    1959年徐旭生先生主持發掘二里頭遺址,當時普遍認為是早商都城。有趣的是,70年代後期鄒衡提出夏都說逐步取代了商都說,到今天似乎普遍認可二里頭遺址的發現為夏朝存在提供了考古證據。確實,二里頭遺址在時間、空間都與文獻的夏代有重合之處,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

    但是,對二里頭遺址及夏朝的質疑聲一直存在。比現在天的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巨集,主張沒有甲骨文一類當時的自證性文書資料出土,不可能解決都邑的族屬和王朝歸屬問題。而外國更是不少學者質疑夏朝存在,如英國學者艾蘭和俄羅斯學者劉克甫,理由主要都是認為沒有夏文字。

    可見,雖然嚴格來說少了最關鍵的文字證據,但是確實還有不少證據指向夏朝存在。更重要的是,因為兩千多年來的歷史記載與文化自豪,我們很難說服自己用嚴密甚至苛刻的邏輯去損害屬於自己兩千年的精神財富。這個問題早已經不是歷史問題,而是現實問題。

    相比之下,唐朝(堯)、虞朝(舜)存在的證據要薄弱很多。畢竟它們出現的時間太晚了,“夏”的出現在商周之際,而“唐”“虞”要到春秋以後了,而且彼此存在嚴重矛盾,以致太史公也只能以一篇《五帝本紀》概括,把五帝都當作人而非朝代了。

    且惟昔者虞夏、商、週三代之聖王。——《墨子·明鬼篇》

    這裡似乎以虞夏為一代,但是已經有兩代的趨勢了。

    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國語·魯語》

    這段已經把有虞氏明確為一代了,但是到底包含哪些先王呢,帝嚳是不是有虞氏的一代?

    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周棄能播制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國語·鄭語》

    這個虞幕是誰?和虞舜什麼關係?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論語·泰伯篇》

    《泰伯篇》一章歷來被認為文義不類,可能是較晚記錄,但戰國時唐虞合稱記載亦不少。

    帝堯有唐氏。——《世本》

    這樣看,帝堯似乎又從虞朝獨立出成立了一個唐朝。

    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韓非子·顯學》

    這裡說不但虞朝存在了,甚至有了模糊的斷代期。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史記·伯夷列傳》引《采薇》

    虞朝前面又有個神農,似乎以五帝同為虞朝。

    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史記·太史公自序》

    這樣唐和虞分開來了,又特指堯和舜一代。

    可見,所謂唐朝、虞朝的記載,根本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也沒有一套完整的傳記,更沒有兩千年的認同。《史記》只有《五帝本紀》,所以唐一般被認為是堯本人的部落,而虞被認為是舜本人的部落,儘管唐堯、虞舜常常合稱,但一般不認為構成前後朝代,也不包含黃帝、顓頊、帝嚳三大神。所以童書業先生說:

    其實虞蓋夏時一部落或氏族耳,本不得為代名,此一氏族部落或盛或衰,且其氏族部落中人或散居各處,其詳尚待考證。——《春秋左傳研究》

    我們不是說夏朝一定存在,只是說今天認可它具有很強的合理性,因為在周朝就已經形成共識了。但夏朝實際上是無法證實的,那麼所謂虞朝就更難證實了,連兩千年前的太史公都處理不了,現在只留下戰國時期一些捕風捉影又充滿矛盾的記載,頂多把又一個沒有文字自證的陶寺遺址扯進來,今天的人如何寫出一篇系統可靠的《虞本紀》呢?

  • 4 # 玉言

    有夏朝嗎。

    有的歷史學家把公元前2070年定為夏朝的開始。

    歷史學是在古籍中尋覓過去。

    “夏朝”之前是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沒有文字。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沒有金屬。

    新石器時代用石質工具將美石製作成玉器,玉器是方國和部落首領的專享,是社會富裕的表徵。

    那是個方國林立,遍地制玉的年代。

    距今八千多年前,赤峰興隆窪人將直徑6釐米的大玉環上磨出一個開口套在耳朵上,這種玉器後世文人謂之玦。佩戴玉玦耳環的古興隆窪人建有一百多間成排的住房,居住區外築有環壕。

    六千年前西遼河流域墓葬裡的紅山人,將頭髮穿過一頭大一頭小一點的玉箍筒置於頭頂,青睞有大孔的圓形玉環片。紅山人建有祭祀壇。

    距今五千多年前,安徽含山的男性古凌家灘人戴平頂帽繫腰帶,兩個手臂上各套著多達十個的細條玉手圈,他們將一種上平下圓,當中有孔,形狀如鉞的大玉牌鋪在墓中。墓葬裡滿鋪著的玉器,數量遠甚之後年代太湖流域良渚墓葬裡的玉器。凌家灘城當年面積達160萬平方米,城裡有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

    五千年前位於杭州灣的古良渚建有恢巨集的城池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良渚人善制大玉琮。

    禿尾河畔神木石峁高壘的大石寨以強盛支撐了玉器的數量。

      位於漢水流域富饒的石家河遠離玉料出產地,製作的玉器精美小巧。

    新石器時代,玉器生於安逸,安居方能制玉。玉器的優劣多寡與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的優裕和富足,通過玉器被今人看到,善治玉器的有凌家灘文化(安徽東部),良渚文化(浙江西北),神木石峁文化(陝西北部),石家河文化(湖北中部)。。。

    近年對五千年前的安徽尉遲寺遺址進行過十三次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在尉遲寺遺址發現了78間紅燒土房,牆厚達50釐米,在聚落的周圍還築有圍壕。

    繁榮與美好在距今4400年時發生了改變。

    距今4400年古尉遲寺人放棄生活了數百年的家園。古尉遲寺人在離開家園之前,親手搗毀成排的紅燒土住房,整平斷垣。

    在這之前的幾百年間,在距今約五千年前,古尉遲寺的氣候是溫暖潮溼的,周圍有大片的麻櫟和柘樹組成的茂密森林,成群的麋鹿,獐和老虎出沒其間。古尉遲寺人在建好的房屋牆壁旁邊支起粗大的樹幹,點火燃燒,將塗抹在牆上的泥燒成堅硬的紅色土塊。

    科學家運用地球化學的方法,對尉遲寺遺址土層裡的元素同位素含量作出量化分析曲線,發現在距今4400年,人類生存活動的第一因子含量急劇下降,甚至消失。代表環境風化和乾旱的第二因子曲線驟然升高,形成驚人的交叉線,通過科學研究看到了生態對氣候的響應。(1)

    氣候科學家將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的全球氣候事件稱為古文明衰落小冰期H。(2)氣象科學家亦稱距今4400年-距今3900年前的氣候事件為全新世事件3。(3)

    距離安徽尉遲寺一千公里外有個貴州荔波董哥洞。在洞中發現的“氣候石筍”形成於距今12萬年-13萬年之間,專家認為,這些石筍是古氣候環境演變的理想載體,能全面記錄古氣候環境演變規律,為大陸氣候指標提供充分而確切的資料。董哥洞石筍古氣候記錄與尉遲寺的古氣候結論準確地吻合。

    距今4400年左右的氣候事件,影響遍佈世界。持續數百年的乾旱和降溫,河井見底,樹木凋零,野獸逃遁,田裡顆粒無收,人群遷徙,方國和族群潰散。

    同一個天穹之下的老虎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神木石峁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相繼消亡。

    天氣變化切斷了文化,形成文化的溝壑。那個以玉器作為財富表徵,富則制玉的豐裕時代隔著溝壑,身影隱隱綽綽。

    文化溝壑的一邊是遠古安居時代用石質工具磨製的造型拙樸的玉器,溝壑的另一邊是由西而來的遷徙人群帶到中原,紮根後繁盛起來的青銅器和用金屬工具琢製出來的紋飾繁縟的玉器。

    在距今4200年時位於黃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有了青銅器,中原地區大量出土青銅器在距今3300年以前的商朝晚期河南殷墟。

    沒有資料證實距今4000年中原有金屬工具。

    沒有金屬工具,沒有金屬武器,就沒有一統天下的物質條件。

    拿著石質武器要天下歸一建立起一個王朝,既沒有動機支援也沒有實力支撐。

    在那個時代,方國和部落林立。河流,森林,土地,在所有適合生存的地方就會有花草生長動物生存,人群不可能只在中原的某一個地域裡自我侷限地存在著。

    一朵大花居中,四圍小花擁戴拱護,這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想象。

    社會的發展是不一致的,有先進有落後,有富裕有貧瘠。有的地方有文字,有的地方沒有。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上,刻下了王公貴族活動的隻言片語。再之後,過了上千年以後,筆下的“前朝”歷史只能是推測和想象。

    當年沒有一統四方的王朝,沒有夏朝。

    可能有個叫夏的方國,只是林立的方國中的一個,比如那個建了城牆的偃師二里頭的大都城。

  • 5 # 巒藝閣

    考古界暫時未發掘到確實的文物和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只有傳說和零碎的物件說到夏朝的存在。加之西方考古界的集體不承認,所以暫不能確切證明夏朝的存在。

    但近年一些考古發現,又隱隱指向夏朝這個謎一樣的朝代是在新石器晚朝就存在,與古埃及文明和巴比倫古文明有所關聯。

    最後期待考古界有更新的發現來向世人證明:夏朝是確實存在過的,中華5千年文明是有史可查的。

  • 6 # 寒蕭99

    夏朝的存在我們基本上都是從《史記》中的記載了解到了,而且早期的記載非常少,非常簡單,反而越到距離現在近的年代,記載越多。

    再有一個,在《史記》的記載中,夏代的滅亡與商代的滅亡故事高度的一致,這種巧合很難解釋的通,很可能是後人借後面的故事編造的夏代滅亡的故事。

    第三,從各個朝代看,新王朝建立後,對滅亡前王朝要做大量的記載和宣傳,不說後世較為詳細的記載,就說周代,無論從《詩經》,還是其他記載,都可以找到商朝的影子,對商代的名稱,民俗,政體等各方面的記載都能找到。

    但是對於夏朝,我們出土了那麼多的甲骨文記載,卻沒有發現對夏代或者一個疑似夏代的朝代的記載。甚至商朝建立之前的歷代商王都可以找到很多名稱和重大事件的記載,但其中也不見對一個朝代的記載。

    第四,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與夏代時間相符的遺址,比如二里頭遺址。但是,在這些遺址中,也未發現類似夏或者其他名稱的某個朝代的記載。

    因此,所謂的夏朝或者夏代,很肯能不是作為一個朝代而存在的,很可能只是中原地區眾多部落聯盟中的一員,與位於陝西周原的早商是一樣的存在,而並非是統一中原地區的一個朝代。

    真正統一中原,並建立朝代的,很可能商是第一個。而夏或者諸夏很可能是對當時中原地區各個部落的統稱,但並未建立如商那樣中央集權的朝代。

    而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可能也沒有找到更詳細的材料,只是將諸夏作為一個朝代而記錄下來。

    最後說明一下,說夏代不存在只是說作為一箇中央集權的朝代很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不代表夏或者諸夏是不存在的。

  • 7 # 葉飄刀

    沒有實證證明夏朝的存在

    在考古學上,要證明是否存在,需要有實證,比如去年發現轟動一時的海昏侯墓,最終得到證實,就是因為發現了帶有劉賀字樣的印章。而爭議頗多的曹操墓,之所以存在爭議,就是因為缺乏實證。

    目前關於夏朝的爭論,最為關鍵的就是缺乏文字的實證,沒有實證,你可以說是夏,也可以說不是夏。

    關於夏的記載,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源於周代,要知道周與夏之間還隔著一個商代,而這就是幾百年的時間,就好比現在去說明朝的歷史一樣,哪怕以明朝各類記載的詳細,都爭議很多,何況商周時期。

    說到這裡,可能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為什麼夏的最早追溯只能到周呢?

    甲骨文中沒有夏代

    其實這正是質疑夏存在的一個關鍵所在。曾經商也是一個被質疑的朝代,直到殷墟甲骨文的被發現,超過十萬片甲骨文的記載,覆蓋了商代的方方面面,而這確認了商代的存在。

    然而正當大家感到興奮與雀躍,準備再接再厲,敲定夏朝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問題,隨著甲骨文的不斷破譯,甲骨文中的關於商王朝的記載和普遍的後世周代及以後的史書記載存在相當的不同,而最大的問題是,甲骨文中根本沒有任何關於夏的記載。

    在甲骨文中,夏是不存在的,商從來沒有被誰統治過,也不存在推翻誰的統治從而取而代之的過程。

    甲骨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知與夏朝時間最為接近的記載,但很遺憾,至少在目前,甲骨文無法成為證實夏朝的證據,反而成為了夏朝可能不存在的反證。

    雖然說,隨著考古的發現,類似二里頭這樣的夏朝時期的文化遺址不斷的被髮掘,在夏朝所在的時間段內,中國早已存在古文明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個古文明到底是不是夏,或者說發現的眾多遺址中,哪一個才是夏,目前無法證實。

  • 8 # 歷史視訊剪輯

    但是在這個問題包括相關問題下,總會有兩種錯誤的回答,這裡對該兩種觀點作出駁斥。

    第一種觀點把“夏朝存不存在”混同為“文獻中的夏朝時期存不存在文明”。其實,質疑“夏朝存不存在”關鍵質疑是“夏”而非“朝”,因為目前最早的文字是商朝中期的,所有沒有更早的文字直接證明有一個“夏”,連在時空上最接近(非重合!)夏的二里頭遺址也沒有文字自證。但是!二里頭遺址沒人說是偽造的吧?也仍然可以被稱為“最早的中國”,視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當然“文明”的概念也有爭議,國內一般認為文明起源標誌就是國家建立。

    所以說,由於殷墟之前文字資料欠缺,“夏”的存在是無法證明的;但這並不妨礙二里頭遺址被視為一個“朝”,也不否認中國在二里頭時期就進入了早期國家、不否認二里頭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肇始。愛國情結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即便是所謂夏朝不存在,也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我們大可不必因此妄自菲薄,或者對持異見者肆意攻擊。

    所以我一再強調這是個很簡單的邏輯問題,和任何人的標準沒有關係。因為缺少自證的關鍵證據——文字,文獻中的夏朝存在是難以證實的,當然也是不能證偽的,所以我們只說夏朝存疑,並不絕對斷定其不存在。但是從來都是證真易、證偽難,你不能要求我不能證偽就說是真的吧?從嚴謹的史學觀念看,在不能證實的情況下,就不能作為客觀的夏朝史對待,而只能作為周人的思想史考察。

    我們在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我們即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戰國時的東周史;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作霖,天不怕地不怕,為何卻怕一個小小的女子張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