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白啟明

    謝邀!我們現在無論乘坐任何交通工具,都非常的舒適,根本感覺不到顛簸。就是在時速300公里的高鐵上,桌上的一杯水也會紋絲不動。這是科技水平的提高帶給人們的好處。其實,中國的祖先是非常智慧的,在古代,馬車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為了坐的舒服,老祖宗們也有自己的辦法。據考古資料記載,曾出土周代一件叫做“伏兔”的東西,這就是古代最早的馬車減震系統,它是古代馬車上安裝在車輿和車軸中間的一種物件,因其形狀跟趴著的兔子十分類似,因此得名“伏兔”。通常也被叫做“屐”。雖然伏兔看起來結構簡單,但其作用卻不容小覷,以《車製圖解》的解釋,正是有這個縱向置於車軸上的裝置,才保證了馬車在高速行進中,保持了車身的穩定。《釋名》裡更形容這裝置“似人屐也”。車輛上裝上了“伏兔”,就好比人穿上鞋走路。

    還有古代的馬車都是木製車輛。木質材料有一定的韌性,所以能在車輪和車架的結合之處產生一些靈活的活動空間,從而起到緩衝的效果。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有的車板類似於一個大篩子,減震效果不錯。

    此外也有一些人在車輪上包裹一層類似皮革之類的東西,不過在古代皮革屬於稀有物,只有少數一些富貴人家會這樣做。同時,古人的馬車上一般會在座榻上鋪上一層或者幾層的厚褥子或者軟墊,可以起到很好的減震作用。還有一點是,為了便於古代馬車出行,朝廷都會將主要交通要道,修得寬大平整,儘量減少顛簸。秦朝開始以咸陽為中心修建馳道,相當於現在的國道,以便於巡駕車輛出行。後來還建了棧道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一項改革,叫車同軌。由於古時馬車大小各不相同,車輪會在道路上留下寬寬窄窄不同的印記,導致不同尺寸的車輛只得走不同的車道,極其費事。於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嚴格規定了馬車的大小,將車輪的間距一律改為六尺,道路上的印記經過相同尺寸的車輪反覆碾壓後就會變得平坦,形成一條專門供馬車行走的車道,減少馬車的顛簸,從而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夜晚燈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