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9401106949

    讚美饅頭的詩句有:

    一、城外土饅頭(唐代:王梵志)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釋義:城牆外的土饅頭,現在城牆裡面,一個人吃一個,不要嫌沒有味道。

    二、約吳遠遊與姜君弼吃蕈饅頭(宋代:蘇軾)

    天下風流筍餅餤,人間濟楚蕈饅頭。

    事須莫與謬漢吃,送與麻田吳遠遊。

    釋義:普天之下最好吃的餡餅,應該是帶竹筍的餡餅,人間最好吃的饅頭,應該是蕈饅頭。但是這些東西都不要跟錯誤的人吃,要送到麻田吳氏,方才符合這饅頭的口味。

    三、饅頭(宋代:岳珂)

    幾年太學飽諸儒,餘伎猶傳筍蕨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

    芳馨政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

    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饞奴。

    釋義:幾年的太學生活,四書五經已經餵飽了我們這些儒生,我至今記得筍蕨的美味,公子彭愛吃紅驢肉,鐵杖將軍愛吃白蓮花,但是大家老了之後,還能夠大口流著口水嚼的,用來解饞的,還是當屬這白花花的饅頭了。

    四、韻語答永叔內翰(宋代:梅堯臣)

    世人作肥字,正如論饅頭。

    厚皮雖然佳,俗物已可羞。

    釋義:世間的人想到肥字,正如同談論起了饅頭,饅頭的皮厚但是口味很不錯,普通的東西能夠這樣已經很美味了。

    擴充套件資料

    饅頭的由來與發展

    華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漢朝時,由於磨已廣泛應用,蒸制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當時統稱為“餅”。“曼頭”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束廣微《餅賦》雲:“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

    《晉書》提到何曾“性奢豪”並舉例說明他“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說就連饅頭這種“高階食品”如果不蒸出十字裂紋,他都不吃,可見其窮奢極侈都到了何等地步。這裡所說的裂紋蒸餅,大概就相當於人們所說的開花饅頭吧。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匯苑詳註》:“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南唐時,又有“字母饅頭”。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

    饅頭成為食品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又稱作“包子”。宋王木永《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豬羊牛肉、雞鴨魚鵝、各種蔬菜都可作包子餡。同時仍然叫“饅頭”。

    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瓜種植技術,如何讓瓜籽更白更乾淨?如何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