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前文中提到,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能為難事,心不退沒。(二) 不好諍訟。(三)身心柔軟安隱。(四)說法時心得踴悅。(五)對於佛法,信心清淨。(六)悲心愍念眾生,給予他們救護。(七) 無嗔恚心,心常樂慈行。
一個凡人若證到初地菩薩的果位,一切就發生了質變,他能在一剎那頃產生一百個化身(意生身),去一百個淨土面見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色身依然不壞並廣作饒益眾生的事業;亦能證入前際百劫與後際百劫,即菩薩智見能入前際後際的百劫諸事;一剎那頃能入起百種三昧定;一剎那頃能震動百世界;一剎那頃體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剎那間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續;能於一剎那頃往遊百佛剎土;以勝妙的智慧力一剎那頃能正思擇百種深奧法門,此亦並不是以聞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擇,而是以修悟智慧來覺受真實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剎那間即能示現不同的百種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圍皆有百位弟子來莊嚴圍繞而為眷屬,此等皆非他現而是自現的諸般海會菩薩。
我們要知道,菩薩一地一地的修證境界,都是在做清淨心地,開發智慧的工作。一個菩薩行者為了實現心地的光明境界,而運用各種修行的方法和普渡眾生的志願做為開發圓滿智慧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種智慧之行來調柔、寂靜修行者的妄動之心。悲願的理想,亦是在運用慈悲心懷來柔和、昇華、寬大菩薩行者修學佛道前的凡夫狹窄胸襟。如果一個修行者的心地在行與願相互遞進的修持過程中,愈來愈柔軟、愈謙下、愈隨順、愈不濁、愈純善、愈潤澤、愈寂靜、愈不動、愈廣大、愈堅固、愈明盛、愈清淨、愈平等、愈無相……,則其智慧證量越超越、越深廣、越無邊、越圓滿、越究竟、越不可思議。也就是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前文中提到,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能為難事,心不退沒。(二) 不好諍訟。(三)身心柔軟安隱。(四)說法時心得踴悅。(五)對於佛法,信心清淨。(六)悲心愍念眾生,給予他們救護。(七) 無嗔恚心,心常樂慈行。
一個凡人若證到初地菩薩的果位,一切就發生了質變,他能在一剎那頃產生一百個化身(意生身),去一百個淨土面見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色身依然不壞並廣作饒益眾生的事業;亦能證入前際百劫與後際百劫,即菩薩智見能入前際後際的百劫諸事;一剎那頃能入起百種三昧定;一剎那頃能震動百世界;一剎那頃體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剎那間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續;能於一剎那頃往遊百佛剎土;以勝妙的智慧力一剎那頃能正思擇百種深奧法門,此亦並不是以聞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擇,而是以修悟智慧來覺受真實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剎那間即能示現不同的百種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圍皆有百位弟子來莊嚴圍繞而為眷屬,此等皆非他現而是自現的諸般海會菩薩。
我們要知道,菩薩一地一地的修證境界,都是在做清淨心地,開發智慧的工作。一個菩薩行者為了實現心地的光明境界,而運用各種修行的方法和普渡眾生的志願做為開發圓滿智慧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種智慧之行來調柔、寂靜修行者的妄動之心。悲願的理想,亦是在運用慈悲心懷來柔和、昇華、寬大菩薩行者修學佛道前的凡夫狹窄胸襟。如果一個修行者的心地在行與願相互遞進的修持過程中,愈來愈柔軟、愈謙下、愈隨順、愈不濁、愈純善、愈潤澤、愈寂靜、愈不動、愈廣大、愈堅固、愈明盛、愈清淨、愈平等、愈無相……,則其智慧證量越超越、越深廣、越無邊、越圓滿、越究竟、越不可思議。也就是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