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as張
-
2 # 西蒙君simonjun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年間(1417年),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順治8年(1651年)改稱為“天安門”,明朝著名建築大家蒯祥設計建造的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年間(1417年),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順治8年(1651年)改稱為“天安門”,明朝著名建築大家蒯祥設計建造的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順元年(1457年),牌天安門與華表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釐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時期,天安門到大清門(明朝成大明門、中華民國稱中華門)之間的千步廊形成佔地幾萬平米的T字型宮廷廣場,其東、西兩次還各設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國家主要統治機構六部及各院即設在此。這裡是帝國統治機構的中樞。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佈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徵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佈“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1949年後,天安門進行過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兩次整修規模較龐大。1988年,城樓開始收費,對社會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