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 老聃 (dān),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是 道家 學派創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為苦縣人,今當河南鹿邑。其地本屬陳國。陳為楚滅,恰當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於苦縣時,尚屬陳國所有,故當為陳人。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此點化了函谷關總兵伊喜。後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臺。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記憶體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求採納
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 老聃 (dān),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是 道家 學派創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為苦縣人,今當河南鹿邑。其地本屬陳國。陳為楚滅,恰當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於苦縣時,尚屬陳國所有,故當為陳人。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此點化了函谷關總兵伊喜。後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臺。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記憶體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