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譯文:四人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小路走。一、語出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之《鴻門宴》。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後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詳細記述最早見於“史聖”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後衍生出大量的相關文學作品。二、作者: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司馬遷生於龍門。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三、原文節選: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jìn)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原文: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譯文:四人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小路走。一、語出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之《鴻門宴》。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後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詳細記述最早見於“史聖”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後衍生出大量的相關文學作品。二、作者: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司馬遷生於龍門。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三、原文節選: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jìn)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