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一愛生活
-
2 # 文學小花
據史書記載,天安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承天門,是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其名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被視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清入關之初,對如此直接關係統治者地位的重要城門豈敢“怠慢”,於是清世祖順治帝於順治八年(1651年)命重新大規模修建這座城樓,大體上就是現在的樣子,易名天安門
關於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大多數人公認的是蒯祥。
公元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準備遷都北京,派蒯祥等著名匠師分工負責皇宮建築群的設計和施工。蒯祥就精心設計了皇城正門,1420年竣工,當時叫“承天門”,也就是天安門的前身。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承天門被火燒燬,憲宗成化元年(1465)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新修建。這回不再是牌坊,而是9開間門樓了。
明末毀於兵火,清順治八年,即1651年,世祖福臨重新修建這座城樓,改建以後,10月31日,將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釐米。此次重建將原勾頭滴水瓦頭的龍紋改為葵花紋,將原大點金旋子彩畫改為金龍和璽彩畫,枋心繪西番蓮,且將大木改造。
擴充套件資料:
天安門的地位價值: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徵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