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恐龍
1.靈龍(學名:agilisaurus)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它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的“靈敏”的意思,是因它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
2.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
3.板龍意為"平板的爬行動物",是生存於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食肉恐龍
1.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2.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的亞種埃及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長12到20米,臀高270至400釐米,體重4到26噸,生存於白堊紀的北非,約為11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3.馬普龍(屬名:Mapusaurus)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小於棘龍,但也是目前第3大的食肉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約8700萬年前的科尼亞克階。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生活習性
1.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2.鬥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食草恐龍
1.靈龍(學名:agilisaurus)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它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的“靈敏”的意思,是因它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
2.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
3.板龍意為"平板的爬行動物",是生存於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食肉恐龍
1.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2.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的亞種埃及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長12到20米,臀高270至400釐米,體重4到26噸,生存於白堊紀的北非,約為11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3.馬普龍(屬名:Mapusaurus)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小於棘龍,但也是目前第3大的食肉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約8700萬年前的科尼亞克階。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生活習性
1.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2.鬥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