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原子序數8,原子量為15.9994,元素名來源於希臘文,原意為“酸形成者”。1774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用透鏡把太Sunny聚焦在氧化汞上,發現一種能強烈幫助燃燒的氣體。拉瓦錫研究了此種氣體,並正確解釋了這種氣體在燃燒中的作用。氧是地殼中最豐富、分佈最廣的元素,在地殼的含量為48.6%。單質氧在大氣中佔23%。氧有三種穩定同位素:氧16、氧17和氧18,其中氧16的含量最高。
在常溫常壓下,氧為無色、無味的氣體;熔點-218.4℃,沸點-182.962℃,氣體密度1.429克/升。除了惰性氣體、鹵素及一些不活潑的金屬需要間接才能與氧化合外,其他所有的金屬和非金屬都能和氧直接作用,生成氧化物。最豐富的氧化物是水和二氧化矽。氧還能與活潑金屬形成過氧化物和超氧化物。
氧氣的發現經歷過一段曲折的歷史。18世紀初,德國化學家施塔爾等人提出“燃素理論”,認為一切可以燃燒的物質由灰和“燃素”組成,物質燃燒後剩下來的是灰,而燃素本身變成了光和熱,散逸到空間去了。但人們發現,鍊鐵時燃燒過的鐵塊的質量不是減輕,而是增加了,錫、汞等燃燒後,也都比原先重。為什麼燃素跑掉後,物質反而會增加呢?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金屬的冶煉和煅燒在生產實踐中給化學提出了許多新問題,衝擊著燃素理論。
1771~772年間,瑞典化學家舍勒在加熱紅色的氧化汞、黑色的氧化錳、硝石等時製得了氧氣,把燃著的蠟燭放在這個氣體中,火燒得更加明亮,他把這個氣體稱為“火空氣”。他還將磷、硫化鉀等放置在密閉的玻璃罩內的水面上燃燒,經過一段時間後,鐘罩內的水面上升了1/5高度,接著,舍勒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進剩餘的“用過了的”空氣裡去,不一會兒,蠟燭熄滅了。他把不能支援蠟燭燃燒的空氣稱為“無效的空氣”。他認為空氣是由這兩種彼此不同的成分組成的。
1774年8月,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里(1773~1804)在用一個直徑達一英尺的聚光透鏡加熱密閉在玻璃罩內的氧化汞時得到了氧氣,你之為“脫去燃素的空氣”。舍勒和普利斯特里雖然先後獨立地發現了氧氣,但由於他們墨守陳舊的燃素學說,使他們不知道自己找到了什麼。
1775年4月法國著名的化學家拉瓦錫確定這種氣體是一種新的元素,向法國巴黎科學院提出報告——金屬在煅燒時與之相化合並增加其重量的物質的性質——公佈了氧的發現,他說這種氣體幾乎是同時被普利斯特里、舍勒和他自己發現的,並命名此種氣體為Oxygen(氧),是由希臘文oxus—(酸)和geinomai(源)組成,即“成酸的元素”的意思。它的化學符號為O。中國清末學者徐壽把這種氣體稱為“羊氣”,後來為了統一,取了其中的“羊”字,因是氣體,又加了部首“氣”頭,成為今天我們使用的“氧”字。
氧,原子序數8,原子量為15.9994,元素名來源於希臘文,原意為“酸形成者”。1774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用透鏡把太Sunny聚焦在氧化汞上,發現一種能強烈幫助燃燒的氣體。拉瓦錫研究了此種氣體,並正確解釋了這種氣體在燃燒中的作用。氧是地殼中最豐富、分佈最廣的元素,在地殼的含量為48.6%。單質氧在大氣中佔23%。氧有三種穩定同位素:氧16、氧17和氧18,其中氧16的含量最高。
在常溫常壓下,氧為無色、無味的氣體;熔點-218.4℃,沸點-182.962℃,氣體密度1.429克/升。除了惰性氣體、鹵素及一些不活潑的金屬需要間接才能與氧化合外,其他所有的金屬和非金屬都能和氧直接作用,生成氧化物。最豐富的氧化物是水和二氧化矽。氧還能與活潑金屬形成過氧化物和超氧化物。
氧氣的發現經歷過一段曲折的歷史。18世紀初,德國化學家施塔爾等人提出“燃素理論”,認為一切可以燃燒的物質由灰和“燃素”組成,物質燃燒後剩下來的是灰,而燃素本身變成了光和熱,散逸到空間去了。但人們發現,鍊鐵時燃燒過的鐵塊的質量不是減輕,而是增加了,錫、汞等燃燒後,也都比原先重。為什麼燃素跑掉後,物質反而會增加呢?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金屬的冶煉和煅燒在生產實踐中給化學提出了許多新問題,衝擊著燃素理論。
1771~772年間,瑞典化學家舍勒在加熱紅色的氧化汞、黑色的氧化錳、硝石等時製得了氧氣,把燃著的蠟燭放在這個氣體中,火燒得更加明亮,他把這個氣體稱為“火空氣”。他還將磷、硫化鉀等放置在密閉的玻璃罩內的水面上燃燒,經過一段時間後,鐘罩內的水面上升了1/5高度,接著,舍勒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進剩餘的“用過了的”空氣裡去,不一會兒,蠟燭熄滅了。他把不能支援蠟燭燃燒的空氣稱為“無效的空氣”。他認為空氣是由這兩種彼此不同的成分組成的。
1774年8月,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里(1773~1804)在用一個直徑達一英尺的聚光透鏡加熱密閉在玻璃罩內的氧化汞時得到了氧氣,你之為“脫去燃素的空氣”。舍勒和普利斯特里雖然先後獨立地發現了氧氣,但由於他們墨守陳舊的燃素學說,使他們不知道自己找到了什麼。
1775年4月法國著名的化學家拉瓦錫確定這種氣體是一種新的元素,向法國巴黎科學院提出報告——金屬在煅燒時與之相化合並增加其重量的物質的性質——公佈了氧的發現,他說這種氣體幾乎是同時被普利斯特里、舍勒和他自己發現的,並命名此種氣體為Oxygen(氧),是由希臘文oxus—(酸)和geinomai(源)組成,即“成酸的元素”的意思。它的化學符號為O。中國清末學者徐壽把這種氣體稱為“羊氣”,後來為了統一,取了其中的“羊”字,因是氣體,又加了部首“氣”頭,成為今天我們使用的“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