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鼻涕炮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即在批評和欣賞文學作品時要深入地瞭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品德、經歷、遭遇等狀況及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例如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提出“離騷者,蓋離憂也。”說明《離騷》"蓋自怨生也"的特點。瞭解了屈原的生平遭遇以及他身處的時代環境就能大概明白這句話從何說起了。“以意逆志”出自《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對其有兩種理解,漢經學家和宋理學家認為,“意”指“讀詩人之意”,即讀詩人自己對篇章內容的理解,由此出發去求詩人之志。如朱熹《四書集註》中說:“當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清代吳淇認為“意”是指客觀的存在於詩篇中之意,即作詩者之意。一般認為後者較為可取。“志”一為作品之志,另一為作者之志,較之,後者較為可取。因此,“以意逆志”是指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進而揣度作詩者願意。“知言養氣”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氣指的是人的內在人格和品質在精神狀態上的體現,而“言”是具體表現“氣”的特點的。“知言”是指辨別語言文辭是非美醜的能力。“養氣”強調的是人的內心道德修養和功夫,也就是人的內在品德的充實之美。“知言”根植於“養氣”,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然後才能有美的言辭。人的道德修養、思想認識提高了,自然會加強辨別語言文辭是非美醜的能力。這個理論對於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到的文以氣為主(文氣說)觀點和韓愈的氣盛言宜(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者皆宜)觀點都有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掩耳盜鐘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