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主: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
二、菩薩:
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
三、護法天神:
四大天王及諸護法。
列舉介紹:
一、文殊菩薩
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
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影象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
二、普賢菩薩
是行、願弘深的典範。梵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
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三、觀世音菩薩
玄奘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宋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
四、地藏王菩薩
因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
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眾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薩現出家菩薩像,其雕像為僧侶打扮,左手擎寶珠,右手持錫杖。
五、彌勒菩薩
因彌勒的梵文意義為慈愛,所以常被稱為慈氏,其名字為“無能勝”。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被授記為下一任佛陀。
他現處兜率天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彌勒菩薩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眾人喜愛;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一、佛主: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
二、菩薩:
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
三、護法天神:
四大天王及諸護法。
列舉介紹:
一、文殊菩薩
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
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影象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
二、普賢菩薩
是行、願弘深的典範。梵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
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三、觀世音菩薩
玄奘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宋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
四、地藏王菩薩
因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
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眾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薩現出家菩薩像,其雕像為僧侶打扮,左手擎寶珠,右手持錫杖。
五、彌勒菩薩
因彌勒的梵文意義為慈愛,所以常被稱為慈氏,其名字為“無能勝”。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被授記為下一任佛陀。
他現處兜率天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彌勒菩薩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眾人喜愛;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