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據《述異記》記載,上古時的蚩尤民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他們在與黃帝打仗時,頭上裝備著刀劍一樣的尖狀物,好像有角的公牛一樣,打仗時手腳並用,還可以頭上之角抵人,敵方對此很難防禦,曾打過很多勝仗。這種“以角抵人”的方式,後來演變成為人們“兩兩相抵”的摔跤活動。 到了秦漢時期,角抵活動非常盛行,但是當時的角抵已經不再是一種爭鬥相搏的手段,而是變成為一種帶有一定表演成分的遊戲活動。據古籍記載:秦時“始皇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置守、尉,尉掌佐守,曲武職、甲卒。而郡縣兵器,聚之咸陽,銷為鍾鐻;講武之禮,罷為角抵。”《漢書·刑法志》也記載說:“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併為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視,而秦更名角抵”。由於秦始皇怕民眾起來造反,於是便收天下兵器,罷講武、息兵事,讓尚武的民風在角抵得以宣洩,從而帝王寶座得以平安無事。 “角抵”原出古代冀州(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一帶,是祭祀蚩尤的“蚩尤戲”。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曰‘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可見角抵的起源為原始社會的一種格鬥方式,它反映了黃河流域黃帝領導的氏族與蚩尤領導的氏族間的一場激烈戰爭。 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代角抵漆繪木梳,其背面繪有一角抵場面:帷幕下有二人跨步伸兩臂相搏,左一人平伸雙手,似為裁判。(三人均赤裸上身,腰束長帶,著短褲,足穿翹首鞋,為角抵文物之精品)。 上世紀70年代,山東省臨沂金雀山漢墓出漢代角抵帛畫,畫面上所出現的兩個角抵者皆手臂大張,怒目逼視,作躍躍欲撲之狀。畫面左側有一旁觀者,拱袖而肅立,當為角抵者的裁判員或教練員。這幅用以殉葬的帛畫,包括天上、人間、地下共三部分。而角抵戲的場面竟佔了整個畫面的五分之一左右,反映了死者對角抵之喜好,以至埋葬時後人還為其安排了角抵演員,供他“觀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角抵戲的喜聞樂見。
角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據《述異記》記載,上古時的蚩尤民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他們在與黃帝打仗時,頭上裝備著刀劍一樣的尖狀物,好像有角的公牛一樣,打仗時手腳並用,還可以頭上之角抵人,敵方對此很難防禦,曾打過很多勝仗。這種“以角抵人”的方式,後來演變成為人們“兩兩相抵”的摔跤活動。 到了秦漢時期,角抵活動非常盛行,但是當時的角抵已經不再是一種爭鬥相搏的手段,而是變成為一種帶有一定表演成分的遊戲活動。據古籍記載:秦時“始皇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置守、尉,尉掌佐守,曲武職、甲卒。而郡縣兵器,聚之咸陽,銷為鍾鐻;講武之禮,罷為角抵。”《漢書·刑法志》也記載說:“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併為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視,而秦更名角抵”。由於秦始皇怕民眾起來造反,於是便收天下兵器,罷講武、息兵事,讓尚武的民風在角抵得以宣洩,從而帝王寶座得以平安無事。 “角抵”原出古代冀州(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一帶,是祭祀蚩尤的“蚩尤戲”。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曰‘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可見角抵的起源為原始社會的一種格鬥方式,它反映了黃河流域黃帝領導的氏族與蚩尤領導的氏族間的一場激烈戰爭。 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代角抵漆繪木梳,其背面繪有一角抵場面:帷幕下有二人跨步伸兩臂相搏,左一人平伸雙手,似為裁判。(三人均赤裸上身,腰束長帶,著短褲,足穿翹首鞋,為角抵文物之精品)。 上世紀70年代,山東省臨沂金雀山漢墓出漢代角抵帛畫,畫面上所出現的兩個角抵者皆手臂大張,怒目逼視,作躍躍欲撲之狀。畫面左側有一旁觀者,拱袖而肅立,當為角抵者的裁判員或教練員。這幅用以殉葬的帛畫,包括天上、人間、地下共三部分。而角抵戲的場面竟佔了整個畫面的五分之一左右,反映了死者對角抵之喜好,以至埋葬時後人還為其安排了角抵演員,供他“觀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角抵戲的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