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臨淵羨魚看光景
-
2 # 葉恩旭迴歸真如
我不論為窮人比富人壞,再說,好與壞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有些時候,眼前的好人隨時間的推移會變成壞人,反之,壞人會變成好人。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所以,無論為富不仁也好,還是窮兇極惡,也都有可能會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生的。
我不論為窮人比富人壞,再說,好與壞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有些時候,眼前的好人隨時間的推移會變成壞人,反之,壞人會變成好人。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所以,無論為富不仁也好,還是窮兇極惡,也都有可能會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生的。
首先需要強調,本人一直認為“人生而應該是平等的。”所以,我從來沒有,並且也不會有“窮人比富人壞”的想法。
但恰恰相反,我偶爾會有點“為富不仁”的念頭,其原因就在於,一般情況下,富人比窮人,應該不論生活地位還是文化程度;不論是物質條件還是所謂“交際圈子”;不論是文明、修養程度或社會影響力,都要比窮人大許多,自然就會在頭腦中形成一種所謂“定式”。這就是不論做什麼,富人都應該做的要比窮人做的所謂“要好、要正、要符合富人優勢的那些標準。”
在現實社會中,所謂窮人之窮,往往體現在物質基礎方面。物質基礎決定著其受文化教育程度,而文化程度又決定著其認識問題的能力和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也決定著其處社會的地位等,這自然會直接影響其社會行為。而窮人的社會行為與富人那種所謂“高大上”的社會行為,處事方法等肯定不會是一個“層次”,一般情況下,會顯得窮人在問題的看法上,往往視野不會那麼寬泛,有時還會比較狹隘、自私與短視,也會導致其行為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從而讓人總覺著,窮人在思維上是個落伍者或沒見解的人,在行為上會是缺乏所謂“教養或修養”者,對問題的處理方面會比較單純易於“衝動”。但這一切都不能說明窮人就是“壞”。假若以一個人的窮或不富足就定性窮人就是比富人壞,顯然不僅有失公道,而且也是不負責任的“歧視行為”,更是對所謂窮人的褻瀆!
君不見,那些生活在山區落後貧窮地區的孩子們,在那麼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其品質、行為不更感人嗎?他們可以跋山涉水去上學,可以在簡陋的教師裡認真聽課,可以在落後的家庭環境下寫作業,並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這些不僅不能跟“壞”沾邊,而只能令人倍受感動,若非得說“壞”,也只能說這些孩子生活的環境太“壞”(其實即便這樣也不能說壞,說差才準確)。
那麼,為什麼會有“窮人比富人壞”的觀點呢?我覺著主要有如下原因:
1、首先是窮人是一切“惡”之源這一“思維定式”。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僅體現在傳統文化中,也融化在每個人的血液裡。如: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
2、不可否認,受教育少,文化層次低的弱弱勢群體,往往在個人修養上有所缺失,也易於衝動。所以,對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粗野打鬥、盜竊等現象,人們自然首先會與沒教育沒修養掛鉤 ,其指向更多的是指向窮人;
3、社會發展中總是會存在的一種“窮人就是比富人壞”傾向,這種傾向,其實是會為其他一些不良行為遮羞替罪,可以為一些不負責任找到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