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傾苦念

    美蘇衝突的一大核心問題就是德國問題,儘管波斯坦會議透過分割德國成為四個佔領區。但是斯大林本身想讓德國中立化(就像奧地利),因為西方國家佔領德國的工業區部分。但是與美中國產生了衝突,斯大林製造柏林危機,透過空中封鎖希望促使美國妥協,以失敗告終。隨後,美國直接建立西德政府,而斯大林扶持東德來回應---導致1949年北約建立

    北約建立之後直接在北韓半島投入實戰,體現出美國的遏制戰略(由坎南於" 長電"中首次提出)。雙方直接開始進行代理人戰爭。1955年蘇聯建立華約組織,歐洲徹底分裂成兩大武裝集團。

    第一,二戰後,歐洲的傳統強國德國和亞洲的日本被打垮,大英帝國實力虛弱,使歐洲和亞洲出現了權力真空,而美國在二戰中遠離主戰場,損失很小,俄國擊敗了德國,佔領了東歐,威望很高,這兩個國家就成為了超級大國,趁機填充真空地帶,爆發了衝突

    第二,美蘇兩國的意識形態不同。斯大林希望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美國則希望建立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

    第三,在安全問題上,兩國看法差距很大。俄國佔領東歐是畏懼日後德國的重新武裝,希望獲得緩衝,卻被認為是擴張行為。蘇聯認為北北韓進攻南韓是內部問題,而美國認為是國際問題等等

    第四,美國的軍工複合體在戰後為了自身的利益,有益挑撥事端,製造危機感,利用斯大林的多疑了維持美國的軍事開支,為自身牟利。

    冷戰導致了全球性的兩種次級文化大規模擴散(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也就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傳播,而且也側面進一步推動了民族主義的泛濫

    美蘇兩國的對峙加強了全球貿易聯絡(在兩大聯盟的內部),國家的權力開始下降;例如南韓,北約成員都相對放棄了一定的軍事權力

    在歐洲的對峙推動了西歐一體化和歐盟日後的建立,日本在冷戰中得以經濟崛起;冷戰的大規模訂單和工業擴散效應導致東南亞的一系列國家的經濟發展 ,而蘇聯奉行列寧主義,支援非洲民族運動,瓦解了數百年的殖民地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隔離卡切換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