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讀音是:[suī yǒu jiā yáo]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其此之謂乎!
白話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
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此文出自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的《禮記·雖有佳餚》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
《禮記》成書時古代超越性的天道,已逐步內化為內在的心性,外在的宇宙結構與生成,已經不是關注的重點,即使有某些遺蹟也並非採取物件性的認知的路數,而是體恤、體認,或杜維明所云的“體知”的路數,將之作為人解讀和領悟的物件。
如《中庸》雲:“體群臣也……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由於心性本體論在思孟時已開始醞釀,《禮記》的宇宙觀明顯反映了內在性特點,已經有心性本體論的萌芽。
同時,《禮記》中對“心身”、“本末”的關係的思想已相當複雜,其宇宙觀便也呈現出內外兼顧相互印證的特點。就主體性而論,心為主,身為從,仁德為本,而禮為末。如《大學》:“心正而後身修。”《中庸》所謂“聲色之於化民,末也”。
這是先秦儒家已有的“心導耳目”之義的演繹。但另一方面,身作為結構性的存在,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具,而是心寄居和依賴的“體”。如《緇衣》:“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
作者簡介:
戴聖,字次君,西漢時人,據據《漢書·儒林傳》《廣平府志》《歸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譜》《新泰縣誌》等古文獻均記載其為西漢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
戴聖為東周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孫。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戴聖早年與叔父戴德等人潛心鑽研禮學,成就卓著,朝野威望很高。但作為禮學的代表人物,戴聖有點居功自傲,不拘小節,甚至於時不時幹出一些逾越法紀的事情。因為戴聖的名望地位,前任刺史對戴聖的不軌行為視而不見,戴聖也就習慣成自然,愈演愈烈。
正確讀音是:[suī yǒu jiā yáo]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其此之謂乎!
白話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
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此文出自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的《禮記·雖有佳餚》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
《禮記》成書時古代超越性的天道,已逐步內化為內在的心性,外在的宇宙結構與生成,已經不是關注的重點,即使有某些遺蹟也並非採取物件性的認知的路數,而是體恤、體認,或杜維明所云的“體知”的路數,將之作為人解讀和領悟的物件。
如《中庸》雲:“體群臣也……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由於心性本體論在思孟時已開始醞釀,《禮記》的宇宙觀明顯反映了內在性特點,已經有心性本體論的萌芽。
同時,《禮記》中對“心身”、“本末”的關係的思想已相當複雜,其宇宙觀便也呈現出內外兼顧相互印證的特點。就主體性而論,心為主,身為從,仁德為本,而禮為末。如《大學》:“心正而後身修。”《中庸》所謂“聲色之於化民,末也”。
這是先秦儒家已有的“心導耳目”之義的演繹。但另一方面,身作為結構性的存在,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具,而是心寄居和依賴的“體”。如《緇衣》:“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
作者簡介:
戴聖,字次君,西漢時人,據據《漢書·儒林傳》《廣平府志》《歸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譜》《新泰縣誌》等古文獻均記載其為西漢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
戴聖為東周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孫。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戴聖早年與叔父戴德等人潛心鑽研禮學,成就卓著,朝野威望很高。但作為禮學的代表人物,戴聖有點居功自傲,不拘小節,甚至於時不時幹出一些逾越法紀的事情。因為戴聖的名望地位,前任刺史對戴聖的不軌行為視而不見,戴聖也就習慣成自然,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