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58134898603

      在《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這幅畫上,列賓精心描繪了十一個縴夫的形象。課文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對每個人都用恰當的文字作了介紹,每個縴夫都有自己的特點,讀後,使人感到有條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顯得雷同、呆滯,而是十分活潑跳躍、富於變化,這與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無關係。

      從整幅畫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並以此作為基本的比照點。本文是按照前後順序對十一個縴夫逐一介紹的,所以一開始先介紹了“領頭的”老頭兒,兼及“頭髮鬍鬚都很濃密”的中年人,並用“這兩個人走在行列的前頭”一句強調一下,又為下一句“他們”明確了先行詞,前後文章承接更為緊湊、縝密。然後,依次引出了“高個子”農民和“肌肉結實”的小夥子。如果文章再這樣延伸下去,說什麼小夥子後面又是誰,再後面又是誰,免不了給人呆板、枯乏的感覺。作者卻又從全面出發,抓住衣著最醒目的少年,“在這一群人中有個穿著紅上衣的少年”,以此作為新設的基本比照點,這真為異軍突起,奇峰矗立。然後,依次引出了“有病”老頭兒、“禿頂”老頭兒、退伍不久計程車兵和“憤怒”和高個子。在此,開頭以“領頭的”老頭兒作為基本比照點的線似乎掐斷了,使文章頓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紹第十一個縴夫時寫道:“走在最後的是一個神態沮喪的老頭兒”,又是從全畫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僅與上文“行列的前頭”呼應,結構完整,歸結全段,而且明白無誤地顯示有新變化,但順序並沒有紊亂。

      從人物之間的關係角度引出人物,並以此作為承接的比照點。一種是從位置關係引出的,即前後左右是誰,連帶而來,這當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領頭的”老頭兒,即引出了他“右邊”的中年人和“後面”的高個子農民。“紅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後面”是憤怒的高個子,一個接一個,很有次序。這樣透過數量變化,使行文不致呆滯。本文又有從感情關係上來引出人物的。如“禿頂”老頭兒,便是從黑漢子“用同情的目光看著……”,然後引出對“禿頂”老頭兒裝煙動作的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時多為賓語,如“高個子旁邊是個肌肉結實的小夥子”“士兵後面是個高個子”,但是在引出黑漢子時,句式卻一反常態,“一個面板黝黑的漢子在少年後面”,這裡以後面的人物為主語,這也是值得仔細玩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救箱裡須必備哪些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