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一般習慣按光源分類,一般常用的有LED、HMI(鏑燈)、鎢絲燈(紅頭)、Kino Flo這幾種。這幾種燈具裡平均來講HMI的功率最大,照度也是最大的,有18K的基本可以在夜晚把整條街道打亮,但需要配合鎮流器使用,而且發光需要一定緩衝時間。LED比較方便,適合在沒有外接電源的情況下拍夜景外戲,可以在3200K~5600K之間調節色溫,缺點是功率不夠高。鎢絲燈基本就是垃圾燈……經常燒斷,好處就是便宜,一個1.2K的HMI可以頂好幾十個紅頭燈了。Kino在室內用的比較多,適合大一個大面積的面光,也可以配合鎮流器調色溫,還能利用魔術腿調節各種角度,比較穩定。Par燈用的不多不太瞭解,類似於升級版的鎢絲燈吧,可以調聚散,但功率還是趕不上HMI。 片場一般分成四種,日內、日外、夜內、夜外。一直認為如何打光要以攝影機的畫面曝光引數為標準,然後再考慮燈光的造型作用。 先說日內吧,一般晴天時室內室外的光比非常大,很容易造成窗戶外面過曝一片白的情況出現,這時就得先把室內打亮,一般是用HMI給天花板打一個頂反,讓整體環境亮一些,然後可以用LED或者Kino給人物進行補光,還可以用一個1.2K的HMI打到米菠蘿上,再用米菠蘿把這個光反到人的背上,形成一個比較柔的輪廓光。 日外對於小劇組肯定是儘量利用自然光,大劇組一般會用一些大功率的HMI,比如12K、18K等等,這個功率的燈基本可以抗衡日光了,可以打出自己理想的光線。一般也還會用反光板補光,或者用柔光片柔滑光線。 夜內的戲也同樣需要對室內補光,防止檯燈、蠟燭等光源產生過曝的高光區域出現。曾經嘗試過一次日拍夜,當使用的LED補環境光,當時是5D拍的,ISO開的比較高,畫質不是太好。 夜外小劇組沒發電車的話基本就是3~4個LED了,大劇組就是各種HMI,可以把整個街道打的很亮。 總之先滿足攝影機的正常的曝光需求,然後再儘量把人物造型凸顯出來,這樣去打光可以滿足大部分的拍攝需求。
個人一般習慣按光源分類,一般常用的有LED、HMI(鏑燈)、鎢絲燈(紅頭)、Kino Flo這幾種。這幾種燈具裡平均來講HMI的功率最大,照度也是最大的,有18K的基本可以在夜晚把整條街道打亮,但需要配合鎮流器使用,而且發光需要一定緩衝時間。LED比較方便,適合在沒有外接電源的情況下拍夜景外戲,可以在3200K~5600K之間調節色溫,缺點是功率不夠高。鎢絲燈基本就是垃圾燈……經常燒斷,好處就是便宜,一個1.2K的HMI可以頂好幾十個紅頭燈了。Kino在室內用的比較多,適合大一個大面積的面光,也可以配合鎮流器調色溫,還能利用魔術腿調節各種角度,比較穩定。Par燈用的不多不太瞭解,類似於升級版的鎢絲燈吧,可以調聚散,但功率還是趕不上HMI。 片場一般分成四種,日內、日外、夜內、夜外。一直認為如何打光要以攝影機的畫面曝光引數為標準,然後再考慮燈光的造型作用。 先說日內吧,一般晴天時室內室外的光比非常大,很容易造成窗戶外面過曝一片白的情況出現,這時就得先把室內打亮,一般是用HMI給天花板打一個頂反,讓整體環境亮一些,然後可以用LED或者Kino給人物進行補光,還可以用一個1.2K的HMI打到米菠蘿上,再用米菠蘿把這個光反到人的背上,形成一個比較柔的輪廓光。 日外對於小劇組肯定是儘量利用自然光,大劇組一般會用一些大功率的HMI,比如12K、18K等等,這個功率的燈基本可以抗衡日光了,可以打出自己理想的光線。一般也還會用反光板補光,或者用柔光片柔滑光線。 夜內的戲也同樣需要對室內補光,防止檯燈、蠟燭等光源產生過曝的高光區域出現。曾經嘗試過一次日拍夜,當使用的LED補環境光,當時是5D拍的,ISO開的比較高,畫質不是太好。 夜外小劇組沒發電車的話基本就是3~4個LED了,大劇組就是各種HMI,可以把整個街道打的很亮。 總之先滿足攝影機的正常的曝光需求,然後再儘量把人物造型凸顯出來,這樣去打光可以滿足大部分的拍攝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