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與我同行9
-
2 # 使用者1844319796352
好多首西施,是誰的?
西施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帶領大家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遠古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豔陽天,越國大夫范蠡出訪民間,來到苧蘿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邊浣紗的西施。只見佳人顧盼生姿,超凡脫俗,天生麗質,嬌媚動人。兩人一見鍾情,遂以一縷浣紗,相訂白首之約。不久,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俘虜。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了吳國做奴隸。於是,他和西施的姻緣就被耽擱下來。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勾踐回國,臥薪嚐膽,準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採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計,準備用女色擊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愛國熱情感動了,挺身而出,勇赴吳國,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西施遂與范蠡,一葉扁舟,隱遁於太湖煙波之中,不知所終,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與懷念。
參考:古詩文網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註釋】: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裡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複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裡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於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物件並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閒們。“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透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