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學與人的理想生活
中國社會,向來都忽視人個體價值的存在,表現在文學上,則產生了大量的“非人的文學”。作為中國較早覺醒的周作人,,他對文學的關注,著眼點就是對“人”的關注,所以他說:“如今第一步從人說起,生了四千餘年,現在卻還講人的意義,從新發現‘人’,去‘闢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學,總比不學該勝一籌罷。我們希望從文學上起首,提倡一點人道主義思想,便是這個意思。”
周作人認為“人”都“生了四千餘年”,卻沒有發現“人”,表面上看只是可笑,其實質卻是可悲的,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歷史應該夠長久了,但對於人類本身的探索往往陷入極端,最終無法確認“人”到底是什麼。周作人是試圖透過文學,從文學開始,來提倡他的人道主義思想,真正發現人的意義。
要真正認識人,發現人,最重要的是能夠肯定人性,他是運用生物進化理論從兩方面闡述人性的,第一、人和動物具有相似的本能,要肯定這種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應得以完全的滿足,凡是違反人性的不自然的習慣制度,都應該排斥改正,”第二、“人是一種從動物進化的生物。他的內面生活,比別的動物更為複雜高深,而且逐漸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於是他歸結人性是“獸性與人性,合起來便只是人性。”這段話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周作人對人的認識,一方面能夠正視人與動物相似的本能,另一方面人又要有超越動物的地方,能夠有意識改造生活,更加有能動性。而中國向來沒有發現人,是因為中國向來只看重神性,為了發展神性,製造了許多清規戒律,抑制人的本能。導致的結果是人性的泯滅,使人成為“非人”,使人的生活變成“非人”的生活,文學自然也就成為了“非人”的文學。
所以他說:“中國文學中,人的文學,本來就極少,從儒教道教出來的文章,幾乎都不合格
......
一、 文學與人的理想生活
中國社會,向來都忽視人個體價值的存在,表現在文學上,則產生了大量的“非人的文學”。作為中國較早覺醒的周作人,,他對文學的關注,著眼點就是對“人”的關注,所以他說:“如今第一步從人說起,生了四千餘年,現在卻還講人的意義,從新發現‘人’,去‘闢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學,總比不學該勝一籌罷。我們希望從文學上起首,提倡一點人道主義思想,便是這個意思。”
周作人認為“人”都“生了四千餘年”,卻沒有發現“人”,表面上看只是可笑,其實質卻是可悲的,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歷史應該夠長久了,但對於人類本身的探索往往陷入極端,最終無法確認“人”到底是什麼。周作人是試圖透過文學,從文學開始,來提倡他的人道主義思想,真正發現人的意義。
要真正認識人,發現人,最重要的是能夠肯定人性,他是運用生物進化理論從兩方面闡述人性的,第一、人和動物具有相似的本能,要肯定這種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應得以完全的滿足,凡是違反人性的不自然的習慣制度,都應該排斥改正,”第二、“人是一種從動物進化的生物。他的內面生活,比別的動物更為複雜高深,而且逐漸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於是他歸結人性是“獸性與人性,合起來便只是人性。”這段話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周作人對人的認識,一方面能夠正視人與動物相似的本能,另一方面人又要有超越動物的地方,能夠有意識改造生活,更加有能動性。而中國向來沒有發現人,是因為中國向來只看重神性,為了發展神性,製造了許多清規戒律,抑制人的本能。導致的結果是人性的泯滅,使人成為“非人”,使人的生活變成“非人”的生活,文學自然也就成為了“非人”的文學。
所以他說:“中國文學中,人的文學,本來就極少,從儒教道教出來的文章,幾乎都不合格
......